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并评价老年终末期髋骨关节炎及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THA术后多模式与传统镇痛对其早期功能康复的影响。 方法: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对照方法。病例来源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与四川省骨科医院,根据纳排标准共收集60例拟行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根据剔除脱落标准,最终纳入研究分析病例58例。其中观察组30例采用多模式镇痛:术前超前镇痛(塞来昔布)及心理疏导、术中关节周围组织浸润镇痛(罗哌卡因)、术后自控静脉镇痛(舒芬太尼),对照组28例采用传统单一镇痛:术前心理疏导、术后自控静脉镇痛(舒芬太尼)。术后3天内VAS评分>4分并自觉疼痛影响休息,则给予补救镇痛药物。并在不同的时间点分别记录静息状态和活动状态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 scores,VAS)、髋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患肢肌力情况、自控静脉镇痛用量(PCIA)、补救镇痛次数及不良反应。将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以此对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结果: 1.观察组在术后10h、24h、48h的静息状态VAS评分和术后10h、24h、48h活动状态下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2.观察组术后即刻静息状态和两组术前、术后3d、7d、10d、14d静息状态及活动状态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观察组术后1d、2d、3d髋关节ROM数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7d、10d、14d髋关节ROM数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在术后8h、16h、24h、2d,观察组患肢肌力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3d时,两组患肢肌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5.观察组术后PCIA药物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 6.观察组术后按需补救镇痛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 7.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 结论: 本研究多模式镇痛较传统单一镇痛有更好的镇痛效果,可以使患者安全舒适的度过功能康复锻炼期,同时可减少术后阿片类药物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但对髋关节功能锻炼结果无明显优势。可于临床中术前充分了解患者疼痛耐受情况,进行个体化选择镇痛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