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式与传统镇痛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功能康复的影响

来源 :成都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llpl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并评价老年终末期髋骨关节炎及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THA术后多模式与传统镇痛对其早期功能康复的影响。  方法: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对照方法。病例来源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与四川省骨科医院,根据纳排标准共收集60例拟行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根据剔除脱落标准,最终纳入研究分析病例58例。其中观察组30例采用多模式镇痛:术前超前镇痛(塞来昔布)及心理疏导、术中关节周围组织浸润镇痛(罗哌卡因)、术后自控静脉镇痛(舒芬太尼),对照组28例采用传统单一镇痛:术前心理疏导、术后自控静脉镇痛(舒芬太尼)。术后3天内VAS评分>4分并自觉疼痛影响休息,则给予补救镇痛药物。并在不同的时间点分别记录静息状态和活动状态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 scores,VAS)、髋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患肢肌力情况、自控静脉镇痛用量(PCIA)、补救镇痛次数及不良反应。将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以此对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结果:  1.观察组在术后10h、24h、48h的静息状态VAS评分和术后10h、24h、48h活动状态下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2.观察组术后即刻静息状态和两组术前、术后3d、7d、10d、14d静息状态及活动状态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观察组术后1d、2d、3d髋关节ROM数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7d、10d、14d髋关节ROM数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在术后8h、16h、24h、2d,观察组患肢肌力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3d时,两组患肢肌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5.观察组术后PCIA药物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  6.观察组术后按需补救镇痛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  7.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  结论:  本研究多模式镇痛较传统单一镇痛有更好的镇痛效果,可以使患者安全舒适的度过功能康复锻炼期,同时可减少术后阿片类药物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但对髋关节功能锻炼结果无明显优势。可于临床中术前充分了解患者疼痛耐受情况,进行个体化选择镇痛方案。
其他文献
背景:炎症性肠病(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及克罗恩病(CD),是一种难治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曾经被认为“不是癌症的癌症”。国外有报道认为IBD的患病率大约为100~200/10万
目的:采用循证医学的手段,系统分析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的相关因素,以期对脑梗死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做出客观的评价。  方法:检索VIP、CNKI、万方电子数据库、Pub med从建库至2015年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滴注当归注射液观察椎板切除术后兔模型形态学、组织学及CTGF染色阳性颗粒面积表达的影响,探讨当归注射液对于预防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failed back surgery s
本研究以笔者通过近2年临床侍诊刘杨老师为基础,笔者共收集刘老师各类临床病案资料2000余份,撰写读书笔记50余篇,研读刘杨教授全部文献资料及相关中医学著作10余本,已能较为系统
目的:本实验通过无菌未灭活的猪血清腹腔注射的方法制备肝纤维化大鼠模型,探讨化浊解毒调肝方抗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为肝纤维化的治疗提供理论及实验依据。主要内
目的:清热利咽汤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风热疫毒证的临床观察。  方法:通过总结导师运用本方的经验,结合文献研究,制定临床观察方案,将60例符合西医疱疹性咽峡炎和中医风热疫毒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