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道路的不断建设,道路网络已成为当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中枢,其分布范围之广和发展速度之快,都是其它建设工程不能比拟的。道路的这种快速发展带来社会财富、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影响着道路两侧各景观类型的分布格局和周围土地利用的变化,对生态过程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如环境污染、景观破碎、生境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各种生态影响。近几年杭锦旗经济的快速发展及旅游资源的开发,加快了该地区道路的建设速度,最主要的是杭锦旗地貌特殊,而且不同生态区、不同等级道路对沿线景观格局的变化研究极少。遥感技术的发展,加快了获取道路信息的时效性,提高了获取数据的准确性。因此,基于遥感的道路网对景观格局变化影响研究能够对合理利用土地、保护道路与景观中集成的生态、经济和人文各要素提供有效数据,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创造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本文分别提取了杭锦旗1990年、2000年、2014年道路分布图及景观类型分布图,对比分析全旗与道路缓冲区不同时期、不同生态分区内各景观类型的面积、分布特征与不同水平景观格局变化所获取的结论如下:全旗范围内除了未利用地其它五种景观类型面积所占比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在道路缓冲区内耕地、水域、未利用地所占面积比例在减少,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所占面积比例在增加,其中年均增长率最快的是林地和建设用地,比全旗的分别高出9.74个百分点和5.45个百分点,表明道路两侧易形成居民点和防护林,但道路建设也会导致一定程度的土地退化及环境破坏。从景观格局分析可以看出,道路缓冲区内破碎度指数远远大于全旗,表明道路建设对景观的破碎化影响较大,导致斑块细碎化更加严重,加重景观破碎化程度,导致生态稳定的减弱。道路缓冲区聚集度小于全旗指数,表明全旗内景观由相对较多的连接状态存在的斑块为主,而在道路缓冲区内,因道路建设引起的景观破碎化比较严重,景观内部原来连接状态存在的大斑块逐渐被分割成很多离散分布的小斑块。道路缓冲区及其生态分区景观多样性指数均大于全旗及所对应的生态分区,表明道路的不断扩展导致景观内部具有优势的景观开始被较小的景观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