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旅游产业有文化承载功能,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逐渐成为国家经济领域的战略议题。在国家实施中部崛起的形势下,旅游消费作为内需消费的重要部分,旅游业成为全省的支柱产业。官山镇位于鄂西北、汉江中上游,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源头,楚文化、中原文化、汉水文化、道教文化和民歌文化在此融合。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将破解官山存在的交通瓶颈制约、配套设施建设、资源开发水平、市场运作能力、体制机制等方面弊病。官山镇在地理位置上与十堰城区隔山相望,同在1个小时经济圈内,而且处于著名国际旅游胜地武当山风景旅游区和原始神秘之地神农架风景区的结合部,自身又有着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和遗址。1999年官山镇吕家河村被全国知名民俗文化研究专家李征康发现,1998年官山镇政府的一名政府领导干部向时任十堰市市长马荣华写了一封题为“武当南神道亟待开发,官山经济振兴在望”的信。如果以此为官山镇发展旅游的起点,至今已近十五个年头。随着时代的发展,官山镇在旅游、文化方面的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两者的现实效应明显与时代节拍不符。旅游产业面临岌岌可危的处境,民俗文化频临人亡艺绝的局面。虽然发展旅游已经成为了官山镇目前的普遍共识,但是,长期的实践证明,孤立地发展旅游是难有成效的,因此,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是振兴旅游经济的必然选择。通过对国内外动向研究,提出了新概念,依据旅游生态学理论、社会文化学理论,对官山镇的发展现状和特点进行了全面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个解决融合发展的对策和建议。本文以官山镇旅游文化为背景,对其当今面临的优势和劣势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切实有效的措施,使得官山镇的旅游文化产业能够有效融合,共同发展,对官山镇未来旅游文化业的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对至武当山区域经济社会繁荣发展都会产生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