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发展日新月异,与此相关联的教学过程、教学方式的研究也一直在持续推进。未来课堂是一个依赖网络信息化技术支持的,具有智能化、人性化特征的学习环境。未来课堂可以根据教师和学生的需求,为教与学的过程提供丰富的资源和情景,它以互动为核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可以实现个性化学习和差异化学习。本研究在对未来课堂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梳理的基础上,通过查阅有关建构主义、有效教学、情景学习和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发展日新月异,与此相关联的教学过程、教学方式的研究也一直在持续推进。未来课堂是一个依赖网络信息化技术支持的,具有智能化、人性化特征的学习环境。未来课堂可以根据教师和学生的需求,为教与学的过程提供丰富的资源和情景,它以互动为核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可以实现个性化学习和差异化学习。本研究在对未来课堂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梳理的基础上,通过查阅有关建构主义、有效教学、情景学习和教育传播理论的研究论文,形成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框架,对教室发展进行梳理形成综述,分析未来课堂发展形成的必然性。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观察法,以广元市八二一中学2017-2020入学的218名未来课堂班学生和负责未来课堂班教学工作的30名老师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未来课堂环境下教师、学生行为和观念的改变,探索未来课堂对教师专业技能发展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通过教育统计分析法,对未来课堂及普通班学生各次考试成绩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以揭示未来课堂对学生生物成绩的影响。为了便于在中学教学中推广未来课堂,本研究形成了以《细胞分化》为例的新授课、以《绿叶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为例的实验课和以生物遗传题为例的习题课三个未来课堂生物教学案例。本研究得到了以下主要结论:(1)未来课堂环境下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都发生了改变。教师普遍认可: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主,将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在实际教学不断探索并形成适合自己学科的未来课堂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2)与传统教学相比,在无线网络和大数据支持下的未来课堂更容易做到有效教学。(3)未来课堂环境下的学生学习兴趣变化明显,学习的针对性变强,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多样。(4)未来课堂环境下学生的学习行为变化与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密切相关。(5)未来课堂环境下的生物课主要包括三个部分:课前预习新课、课中点拨解析和练习评价。习题课以微课形式为主,模式多样。(6)未来课堂班学生生物成绩明显优于普通班学生,说明未来课堂模式对学生成绩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值得推广。在未来课堂的实践和推广应用中,建议:(1)形成更多不同课型的未来课堂优秀教学案例;(2)电子资源与纸质资源相结合,相辅相成;(3)加强与信息技术公司的交流、沟通;(4)重视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5)加强平板网络监控。
其他文献
科学史包含了经典的科学实验再现和生物理论知识的生成过程,它是我国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重要授课部分,《普通版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高中生物教学要重视对科学史的学习。学习科学史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理解科学研究的本质及根源,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本次研究课题的目标是探究如何进一步优化生物科学史的教学策略,以提升高中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本课题研究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22中学的在校学生
自2004年高考首次采用与新课标相配套的新课标全国卷,高考地理试题逐步将新课改理念融入其中,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的命题原则日益突出,“立德树人”的核心功能逐渐明晰。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现在的高考地理试题,不仅具有普遍性和针对性,突出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知识之间的联系,而且重点考查学生的学科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地理高考指导了高中一线教师的教学方向,对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对高考试题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科教学不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才是关键。但在当下,绝大多数学校仍使用传统教室作为教学主阵地,往往导致教学资源利用率低,教学方法老旧,学生课堂参与度低、探究能力弱,严重阻碍了核心素养的发展。为解决此问题,笔者所在学校尝试建立一所生物学学科教室,利用其资源整合性和浓郁的学科氛围,弥补传统教室的不足,实现优化初中生物学教学,进而全面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本研
自2001年起,全国各地开始陆续进行基础教育改革。2015年之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互联网+教育”己经成为教育界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线上教学也进入了基础教育领域的视野。线上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授课为重点的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新课改的理念,得到了国家各方面的支持。2016年6月7日,教育部制定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提倡发展在线
新时代对综合型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推动了基础课程的综合性改革,促进了学生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培养。随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等学科课程标准的颁布,基础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其中,地理明确提出了“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四大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而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与强化学生的综合思维、创新思维以及提高地理实践力,这又给一线教师设置了一个重大课题。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
本研究所提出的“126”自主课堂学习模式是结合本校学情,符合近年来新课改理念的教学模式。“126”自主课堂教学模式:“1”是指一学案:学案贯穿一节课;“2”是指形成两种能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合作探究能力;“6”是指课堂六要素,包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教师点拨、检测评价、拓展延伸。此模式站在学生的角度,讲究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导学作用,与新课标提出的培养学生
在化学学科中,新课程标准强调应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倡学生运用计算机软件技术学习化学。随着湖北省新课程改革后,有机化学不仅内容增多,难度和地位都有所提升。为了提高有机化学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笔者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以及前辈们的意见和建议,选择KingDraw软件研究化学软件在高中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实践研究与结果分析,发现应用KingDraw软件辅助化学物质结构教学能帮助学生建立宏微结合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中提到:鼓励地方和学校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设与地理相关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以满足学生兴趣和个体发展等需要。乡土地理研究指小尺度地域下,对家乡自然、人文地理以及人地关系及其地域系统的研究。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利于开发并完善适合本地区需要的地理课程体系,利于学校特色文化构建。对高中生而言,用直观的乡土地理素材进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提升其
建模是科学探究、认知事物和解决问题的基础,基于建模思想的教学已经在各阶段教育教学领域中引起了足够的重视。建模教学是将抽象的化学知识模型化,从而有助于学生把知识的原型与背景联系到一起。化学建模教学,在将素养教育的重要理念予以相应呈现的同时,也对社会环境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予以一定的呈现,同时也对学生群体的思维品行予以了一定程度增强,使学生群体的探索精神得到了及时性的培育,让学生能够终身获得益处。但是在
高中化学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品格和能力。通过课程学生能学会多种科学实验方法,找到获取信息的途径,学会运用科学思维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思维导图是一种使得思维具像化的工具。将思维逻辑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表示出来,既能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网络,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导图也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工具。运用思维导图在高中化学学科学习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为教师在化学中研究思维导图的运用提供了充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