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和运输成本的下降,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全球价值链并专注于特定生产阶段的生产,国际价值链分割趋于深化。中国制造业早期以劳动力资源为生产优势嵌入全球价值链,在全球价值链中实现了一定程度国际分工地位的攀升,但是劳动力资源优势日趋弱化和生产技术优势仍需强化的实际情况会使得中国制造业易于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和“低端锁定”的困境。因此,在国际价值链分割逐步深化的背景下,探讨国际价值链分割对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位置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着力于研究以国际价值链分割为中介,中国制造业上游度能否得到有效提升。首先,本文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对国际价值链分割程度的变化进行测算,对中国制造业不同类型行业的国际分工地位变动趋势进行分析。然后,构建面板数据联立方程模型对国际价值链分割是否阻碍了中国制造业迈向中高端水平进行了验证,以及研究了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对国际价值链分割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国际价值链分割对不同类型制造业上游度的影响以及不同类型制造业上游度对国际价值链分割的影响。最后,将变量标准化后,分析国际价值链分割对制造业行业上游度影响的直接效应和循环效应。本文的主要结论为:(1)中国制造业国际价值链分割程度和区域内国际价值链分割程度均趋于下降,即中国制造业的本土化生产特征增强。其中,劳动密集型行业生产的本土化程度增强较为明显,人口红利的竞争优势依然存在,资本密集型行业生产的区域性依赖大大降低,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国际价值链分割程度的变化趋势较小且生产本土化程度增强较为不明显;(2)中国制造业全部行业上游度均表现为逐渐上升的发展态势,其中,资本密集型行业上游度位于较高水平,技术密集型行业上游度较低但高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与之相反的是,从上游度上升幅度方面分析,劳动密集型行业上游度的上升幅度位于其他两类行业之前;(3)对于中国制造业整体而言,国际价值链分割的深化不利于其形成规模经济进而阻碍了其迈向中高端水平。中国制造业上游度的攀升减少了从区域外国家进口关键零部件,从而阻碍了区域外国际价值链的分割,而通过区域内的生产资源整合有利于区域内国际价值链的分割;(4)基于不同类型制造业,国际价值链分割阻碍了劳动密集型行业价值链的攀升,与制造业整体估计结果基本一致。区域内国际价值链的分割阻碍了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上游度的提高,不同的是,区域外价值链分割深化扩大的市场需求显著促进了两类行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的上移;(5)以国际价值链分割为中介,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通过“上游度→国际价值链分割→上游度”途径可以有效实现行业上游度的逐渐提升,而资本密集型行业并未沿着这一循环累积途径实现向中高端水平的迈进。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将中国制造业的国外增加值进一步分解为区域内国外增加值和区域外国外增加值,这样能更精细地考察中国制造业区域内和区域外国际价值链分割程度,能够展现中国制造业所处全球价值链的地域分割特征,为中国制造业的区域性经济合作与全球性经济合作提供依据。从直接效应和循环效应的角度讨论中国制造业的价值链攀升,更直观地呈现制造业上游度的攀升路径,可以比较不同类型制造业行业在不同上游度攀升路径上的效应大小。本文针对不同类型制造业提出政策建议为:对于中国制造业整体尤其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应该增加研发投入将资源禀赋竞争优势改变为生产技术优势,并提高研发自主性以摆脱发达国家对中国制造业技术发展的结构性封锁;对于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考虑到区域外国际价值链分割有利于其实现价值链升级的分析,应该进一步加强区域内的贸易往来,基于“一带一路”促进区域内经济合作;鉴于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以国际价值链分割为中介可以有效实现价值链攀升,则应使用产业政策如出口退税和税收减免等措施支持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增加进出口中间品的数量和种类参与全球价值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