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资诈骗罪之非法占有目的研究

来源 :华东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6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集资诈骗罪的认定过程中,争议最大的问题是关于该罪的主观方面,特别是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问题。纵向比较“1996年解释”、“纪要”和“2010年解释”三份法律文件后,可以看出,针对这一问题,目前呈现出司法防控扩大化的趋势:“非法占有”内涵外延扩张;主观目的形成时间点向后延伸;司法认定标准不断降低、司法推定事项和范围不断增多。上述三方面的变化内容给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带来了很多问题。一方面,故意犯罪和犯罪既遂理论、目的犯理论、“非法占有”理论、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等传统刑法理论和观点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挑战。另一方面,由于规定的不周延性和表述内容的模糊性,司法实践中各罪名的区分与判定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个案的定罪量刑也因此变得扑朔迷离。这些变化趋势和问题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作为个罪,集资诈骗罪的独特性在于,由于类罪的划分标准不同,它成为金融诈骗类犯罪和非法集资类犯罪的交叉罪名,在不同刑事政策的影响下、在国家刑权利的介入下而被多次从严。同时,在犯罪主观方面的判断问题上,普遍呈现的是单一客观化的认定趋向,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范围也随之不断扩张。在“吴英案”中,针对当事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控辩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答案不仅关乎罪名的认定,也关乎最终的量刑。本案判决的作出彰显了从严的认定方式,过分强调社会利益的保护,而忽视了人权保障和个体思维的考量,刑法的工具性和刑罚依赖性思维亦被展现了出来。现有对集资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从严认定的方式存在种种弊端,无法解决理论和实践中的问题,其中隐含的重刑思想更是令人担忧。针对集资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认定问题,笔者认为,应当回归“非法占有”之本位,采用限缩的解释方式,并选择从宽的路径。司法实践中应严守传统理论和罪刑法定原则,特别是要严守故意犯罪的基本理论体系和主客观相统一原则,不得擅自突破。在证明标准上,应该严格把握,不得擅自入罪。同时,在今后对集资诈骗罪进行非法占有的目的等问题的路径选择时,应以其本质属性为出发点和探讨前提,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将其引导回本位,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中“宽”的一面。
其他文献
目前,刺参养殖业发展迅猛,已成为我国北方重要海水养殖对象之一。随着人工集约化程度不断加深,刺参病害频繁发生,给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制约了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含油废水是一类污染严重、来源广泛的工业废水。它的成分非常复杂,其中含有大量的COD、悬浮物、石油类有机物、挥发酚、硫化物、氨氮等有害物质。此类废水主要来自于工业生产
近些年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然而伴随着国家财富的积累,生态环境却在日益恶化,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伊
大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近20多年来,世界上多数国家大肠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我国大肠癌发病率上升趋势亦十分明显,发病率已上升至第三位。
【正】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出席会议的有中央委员169人,候补中央委员112人。列席会议的9人。 会前,中共中央于11月10日至12月15日召开为期
通过对加拿大颁布的临终关怀相关政策和指南的研究,探索加拿大临终关怀模式的特点和优势。阐释了加拿大临终关怀的界定和发展,并从发布、主要内容、应用三个方面介绍了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