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胆管癌是起源于胆管上皮细胞的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实质性肿瘤,其发病率约占所有肝胆管系统恶性肿瘤的10%~25%,占消化道肿瘤的2%~3%。虽然胆管癌发病率相对较低,但在全球范围内胆管癌的发病率却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近年来,手术技巧、手术方式和围手术期管理均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提高,但胆管癌的相关的病死率却依然增加了39%,这与胆管癌发病隐匿、解剖位置特殊、转移方式多样及化学治疗不敏感等因素有关。研究发现,作为最早被证实为具有印记特性的基因之一的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 RNA),H19不仅在正常的胚胎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促癌或抑癌的双重角色,其中在胃癌、食管鳞状细胞癌、膀胱癌和骨肉瘤等恶性肿瘤中异常高表达,而在肝细胞癌、肾母细胞瘤和前列腺癌中则呈低表达状态。然而有关H19在胆管细胞癌中的作用却鲜有报道。本研究通过构建H19高表达慢性病毒并感染QBC939细胞,观察H19高表达对胆管癌QBC939细胞系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及耐药性的影响。方法:1.通过RT-PCR检测对18例胆管癌组织和癌旁正常胆管组织中H19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2.构建H19高表达慢性病毒并感染胆管癌QBC939细胞,通过CCK-8试剂盒、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分别检测H19高表达对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3.通过CCK-8药物毒性实验和小鼠成瘤实验检测H19高表达的QBC939对化疗药物吉西他滨的敏感性。结果:1.本研究通过对18例胆管癌组织和正常癌旁胆管组织中H19的表达情况进行研究发现,H19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较癌旁正常胆管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降低(4.03±1.02 VS 2.99±1.1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CCK-8法对细胞增殖活性检测结果显示,H19高表达组细胞和空载质粒组细胞在48h时的增殖率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0.40±0.05 VS 0.31±0.08,p>0.05),而在72h、96h时H19高表达组细胞增殖率明显低于空载质粒细胞组(0.63±0.05 VS 0.40±0.06和0.74±0.05 VS 0.54±0.04),两组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划痕实验结果显示,H19高表达组和空载质粒对照组0h的划痕宽度分别为808±56um和816±48um,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24h、48h两组划痕宽度分别为632±67 um VS 400±56 um、482±40 um VS 213±66 um,两组差异有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H19高表达组胆管癌QBC939细胞穿膜细胞数明显低于空载质粒组(66.80±11.99 VS 173.6±37.7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通过CCK-8药物毒性实验发现,0.5ug/ml、1.0ug/ml浓度下,H19高表达组细胞存活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5.16±4.43 VS 79.91±6.59;75.76±8.48 VS 68.93±11.67,p>0.05);而在2ug/ml、5ug/ml和10ug/ml浓度下,H19高表达组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空载质粒组(67.04±5.33 VS 56.28±8.25;54.21±3.66 VS 33.51±6.29,47.08±2.20 VS 25.31±8.5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移植瘤实验结果显示,H19高表达组移植瘤重量明显小于空载质粒组(0.72±0.05 VS 0.60±0.03;0.53±0.05 VS 0.35±0.0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结果发现在胆管癌中长链非编码RNA H19呈低表达状态,上调H19的表达降低胆管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及对吉西他滨的耐药性,初步证实H19在胆管癌中可扮演抑癌基因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