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调查某三甲医院2011年~2014年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评价合理用药指标,并对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干预,比较不同干预阶段抗菌药物合理用药指标的差异以及与卫计委规定目标值的差距,为该院或者其他医院建立抗菌药物监督管理长效机制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随机抽取该院2011年1月-2014年12月每月7天(包含周一至周日)的门诊抗菌药物处方;调查2011年1月-2014年12月该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Ⅰ类切口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等数据,选出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疝气修补术、白内障手术(以下简称“4种清洁手术”)的出院病历。以该院2011年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作为基线,分别于2012年、2013年、2014年对该院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整治干预,并对干预效果进行分析。 结果: 1.2011年(基线组)该院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0.64%、处方点评合格率为91.83%,经过整治干预后,2012年、2013年、2014年抗菌药物使用率逐年分别下降至18.07%、14.26%、14.37%,处方点评合格率逐年分别上升至93.60%、94.59%、95.83%。抗菌药物使用率显著性下降(P<0.01,并达到了卫计委的要求,在适应症、用法用量、联合用药方面有明显改善(P<0.05)。 2.2011年(基线组)该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3.25%、使用强度为(67.03±9.15) DDDs、Ⅰ类切口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为97.32%,经过整治干预后,2012年、2013年、2014年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逐年分别下降至56.08%、51.78%、49.83%,使用强度分别为(67.75±7.40)DDDs、(57.54±4.52) DDDs、(57.42±5.79) DDDs,Ⅰ类切口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逐年分别下降至88.92%、61.53%、40.08%。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显著下降(P<0.01)且达到了卫计委的要求,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和Ⅰ类切口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均明显下降(P<0.01),但仍没达到卫计委的要求,在适应症、遴选药品、疗程、频繁更换药品或者随意停药方面有显著改善(P<0.01),联合用药方面也有明显改善(P<0.05)。 3.经过整治干预后,该院的乳腺手术、甲状腺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显著下降(P<0.01),且达到了卫计委的要求;疝气修补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也明显下降(P<0.01),但与卫计委要求仍有一定距离。白内障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无明显改善(P>0.05)。“4种清洁手术”的预防用药疗程均明显缩短(P<0.01),但与卫计委要求仍有一定距离。乳腺手术、甲状腺手术的预防用药品种经过整治干预后注射用头孢唑林钠出现频次明显增多(P<0.01,而疝气修补手术、白内障手术的预防用药品种改善不明显(P>0.05);在术前0.5-2h给药合理率方面乳腺手术明显升高(P<0.05),而甲状腺手术、疝气修补手术、白内障手术改善不明显(P>0.05)。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疝气修补手术的综合性评价合理使用率都明显优于基线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白内障手术改善不明显(P>0.05)。乳腺手术、白内障手术、甲状腺手术的用药指征、预防用药品种、给药途径、预防给药时机、术后用药疗程与基线组比较都有了明显的改善(P<0.01)。 结论: 1.技术指导和行政干预相结合的干预方法可行且有效,能提高医院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水平,对促进临床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地使用抗菌药物起到了积极作用。 2.该院抗菌药物仍存在不合理用药现象,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工作任重而道远。在继续加强技术指导和行政干预相结合的干预方式的同时,应积极探索促进临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其他途径,以便更好的促进临床合理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