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锐是当代文坛中一个有着严肃创作态度的作家,自从踏上文学道路以来,他始终坚持从自己的生命体验出发来进行文学创作,执着地坚守着文学世界中的一方净土。这种认真的创作态度,使他在三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他的小说在国内外文学界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瑞典著名汉学家马悦然教授对他十分推崇,他的作品还被翻译成了英文、法文、瑞典文、日文、德文等多种文字,国内媒体称他是“离诺贝尔文学奖最近的中国作家”。但是,相对于李锐的创作成就而言,目前学术界对他的研究还比较的单薄,大部分研究都是对其个别作品的评论,并且主要集中在对作品的文化批判和叙事研究层面。本文拟从死亡意识这个研究者较少涉及的角度入手,探究其作品死亡意识产生的渊源,细致地梳理其作品中的死亡书写,并深入挖掘隐藏在死亡书写背后的深层意蕴,以期对李锐的研究做一些有益的补充。论文全文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对李锐的死亡意识进行了追根溯源,略叙了中西方哲学中的死亡观,以及作者自身坎坷多艰的人生经历对其作品死亡意识所产生的影响。第二部分:细致地梳理了李锐小说中的死亡书写,并将其作品中人物的死亡分为了三类:一、苦难的逃离者,当苦难将人逼上绝境的时候,死亡就成为人类摆脱苦难的一种选择,李锐的“吕梁山系列”小说中有不少人物就选择了用死亡来摆脱苦难的压迫;二、理想的牺牲者,李锐所写的以“知青”为主角的小说中,许多知青为了追求虚妄的乌托邦式的理想,真诚的献出了自己的灵魂甚至于生命;三、历史的殉葬品,历史操纵着人类的命运,无情的将人类推向了死亡的深渊,使人成为历史的殉葬品,李锐的“银城系列”小说中大部分人物的死亡都源于无理性历史的残害。第三部分:深入地探寻了李锐小说中死亡书写背后所隐藏的深层意蕴。李锐在小说中通过死亡书写,一方面坚守了启蒙理性,批判了国民的劣根性,揭露了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另一方面又对启蒙的意义和价值进行了质疑;并在死亡的背景之下反思了人性,对人性中的恶的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多侧面的展现;此外,还通过作品中的死亡叙述对个体生命进行了观照,拨开了遮掩个体生命的重重迷雾,还原了生命存在的真实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