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用3.0T MR相位对比法成像(PC-MRI)测定正常成年人(不同性别组、不同年龄组)下腔静脉(IVC)中、上段面积、流速、流量的可行性及评价IVC管腔面积与流量、流速之间的关系。 材料与方法: 采用PC-MRI(2D-QFLOW序列)对50例健康成年志愿者的下腔静脉(inferior vena cava,IVC)上段(肝静脉入口至右心房段)及中段(肾静脉开口至肝静脉入口段)进行扫描,采用流动分析软件,定量测定一个心动周期下腔静脉上段与中段血管面积(Area)、正向峰值流速(peak positive velocity,PPV)、反向峰值流速(peak negative velocity,PNV)、平均流速(mean velocity,MV)、平均正向血流量(mean positive flow,MPF)、平均反向血流量(mean negative flow,MNF)、平均血流量(mean flux,MF)、返流分数(regurgitant fraction,RF)及一个心动周期的时间一流量/流速曲线(Bezier曲线),并对不同性别、年龄(30岁前、30岁后)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下腔静脉面积、流速、流量及其返流量变化情况及其相关关系。同时评价3.0T PC-MRI对下腔静脉定量测定的影响因素,并对主要技术指标相位速度编码值(60、80、100)cm/s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50例受检者中,男性IVC中段平均血流量高于女性(P=0.017),男、女IVC上段及中段面积、平均流速、正反向峰值流速、正反向血流量、返流分数及上段平均血流量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各年龄组中,30及30岁以下组 IVC上段与中段平均血流量高于30岁以上年龄组(P值分别为0.002、0.037),上段及中段面积、平均流速、正反向峰值流速、正反向血流量及返流分数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1)。以不同相位速度(60、80、100)cm/s测IVC上段正、反向峰值流速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IVC正向峰值流速随相位速度编码值增加而增加,反向峰值流速随相位速度编码值增加而降低,平均流速、正反向血流量、平均血流量、返流分数测定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以不同相位速度(60、80)cm/s测定 IVC中段各项血流参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IVC相位速度图与心动周期的关系为正弦波关系,呈多相型波形特征;IVC上段及中段管腔面积与流速成负相关,与流量无直线相关关系;收缩期及舒张期IVC均存在少许返流。 结论: PC-MRI能够在体直观、准确、重复且无创地测定下腔静脉面积、流速、流量,建立3.0TMR下腔静脉面积、流速、流量等血流动力学的正常标准值,为临床提供可靠、准确的下腔静脉血流动力学的标准,对于了解正常人下腔静脉血流动力学差异、分析心脏等相关疾病患者血流具有重要意义。3.0T PC-MRI对下腔静脉定量测定中,受检者心率、呼吸及相位速度编码值影响IVC各项血流参数测定,相位速度编码值对IVC上段部分血流参数测定影响明显,对中段血流参数测定无明显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