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下的语文课程改革中,语文教科书中的科普文颇受关注。但对于科普文应当传播什么科学知识,怎样呈现科学知识等关键问题,从历史角度加以研究尚不多见。考察清末民初国文教科书中科普文的内容选择、表达形式及其演变,不仅具有一定的历史研究弥补价值,而且可以为完善今天语文教科书中的科普文选文、编写及教学提供历史经验参考。本研究以商务印书馆1902年以及1912年出版的两代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即1904年《最新初小国文教科书》、1912年《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为研究对象。选取原因是这两代教科书与壬寅-癸卯学制与壬子-癸丑学制,即清末民初的两次学制改革相呼应。总体上,清末民初国文教科书中的科普文经历了从“救亡图存”的科学话语,到培养“新国民”的科学话语的转变。具体说来,从科普文传播的科学知识的选择角度看,《最新初小国文教科书》中的科普文重在传播功利主义的“实用”科学知识,是在“中体西用”的传统框架下,弥补“救亡图存”必需的实用科学知识;《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则明显是从培养“新国民”出发,重在传播有关于“人”的科学知识以及国家地理知识,指向国民身份认同。从科普文表达形式的角度看,《最新初小国文教科书》倾向于通过叙述故事、人物对话、作者评论等方式,且带有长辈言传身教的传统人伦教化色彩;而《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的科普文中,“长辈”叙述与“作者”评论减少,更倾向于通过客观的、书面的、严谨的说明性文字来阐述“科学”。清末民初国文教科书中的科普文之所以会在科学知识传播及表达方式上出现上述变化,有多重原因,其中除教育宗旨演变、学制改革带来“国文”课程目标转变外,还有教科书编写者的知识结构与教育关怀、科普教育本土化策略、教育时空的转变等,都曾对国文教科书中的科普文内容选择及表达方式产生影响。重温科普文的教育初心、内容选择及表达方式,可以为完善今天语文科普文的编选与教学提供三点历史经验参考:首先是立足大的时代需要,把握语文科普文的育人功能与价值;其次,科普文编写者应关注真实的儿童生活,选取新颖、符合时代发展特征的科普文本;最后教师可进行跨界、融合的教学活动,整合语文学科内外的教学资源,利用现代教学工具,创建新型科普文教育空间,发挥科普文的育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