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芥激活标签突变体库的构建及盐芥转座子标签突变体的筛选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m0pl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物对盐胁迫的适应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如何提高作物的耐盐性仍然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对植物在受到盐胁迫时所作出的反应进行分析,寻找植物基因组中与耐盐相关的基因,进一步研究这些基因的反应机制,不仅对于揭示植物耐逆的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耐盐作物的培育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盐芥是拟南芥的一种近缘植物,与拟南芥一样,盐芥也具有很多可以被做为分子生物学研究模式系统的优点:比如说短的生活史、小的基因组、易于被转化以及丰富的种子等等。盐芥和拟南芥在cDNA和氨基酸水平上分别有95%和90%的同源性,这样在开展研究时,我们就可以方便地将拟南芥的很多信息(比如说基因、蛋白质数据库以及突变体系等)用于盐芥耐盐性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但是,与拟南芥不同的是盐芥非常抗盐,短时间内能耐受高达500mMNaCl的冲击,并且在受到盐胁迫时既不产生盐腺也没有发生复杂的形态上的变化,这些结果说明盐芥的耐盐性很大程度上源于它自身基本的生理和生化机制。目前,盐芥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有研究价值的耐盐模式系统,人们已经先后开展了对盐芥生理生化、基因表达的研究,同时还建立了各种cDNA文库和突变体库。盐芥基因组的测序即将完成,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将会成为我们以后研究工作的重点,而通过各种不同的方法建立大规模的突变体库是目前植物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从目前来看,在进行突变体建库时用到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自发突变、理化诱变和插入突变,其中插入突变又可以分为T-DNA插入突变和转座子标签两种方法。本实验以植物耐盐模式系统盐芥为研究材料,通过农杆菌介导的花浸染法将激活标记载体pSKI015、转座子标签Ds launch pad的T-DNA载体分别导入盐芥基因组,试图建立盐芥插入突变体库。对初步获得的抗性植株,进行了分子检测以及侧翼序列的克隆与分析。本实验仅对盐芥插入突变体库的建立进行了初步的工作,大规模的突变体库正在构建之中。本论文的主要目的是建立耐盐模式植物盐芥的激活标签突变体库,同时还对转座子标签法得到盐芥突变体的方法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盐芥激活标签突变体库的建立本实验是通过农杆菌介导的花浸染法将激活标记载体pSKI015导入盐芥基因组,试图建立一定规模的盐芥激活标记突变体库。实验中得到的结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利用激活标记载体pSKI015对盐芥进行遗传转化,共获得转化T0代种子800g左右,通过除草剂(Basta)筛选,共获得抗性苗约853株。(2)对得到的抗性苗进行检测,是通过对Bar基因的PCR检测来进行的。检测结果发现在853株抗性苗中,共有685株阳性苗,阳性率在80%左右。(3)采用TAIL-PCR的方法对得到的阳性苗进行T-DNA插入位点侧翼序列的扩增,并进行测序,得到侧翼序列36条,并进行了相关的序列分析。2.盐芥转座子标签突变体的筛选通过农杆菌介导的花浸染法将转座子标签的Ds载体导入盐芥的基因组中,然后进行筛选,得到突变体。得到的结果主要有:(1)利用Ds载体对盐芥进行遗传转化,通过除草剂(Basta)筛选,共获得抗性苗约87株。(2)对获得的抗性苗进行PCR检测,是通过对Bar基因的PCR检测来进行的。结果发现在87株抗性苗中共有76株阳性苗。
其他文献
黑色素瘤是人类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具有恶性程度高、死亡率高、易转移、发展迅速及预后差等特点。近几年来,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呈现上升趋势,但常规的治疗方法已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研究表明,灭活仙台病毒(Hemaglutinating virus of Japan Envelope, HVJ-E)可以诱发肿瘤细胞凋亡,但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文以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F10)为对象,研究活性氧(
活性炭测氡法是一种静态、放射性累计氡气测量方法,广泛应用于地球物理勘探领域。该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抗干扰性强,实施成本低,非常适合实际野外勘探使用,尤其在矿产(
高粱是重要的禾谷类作物,仅次于小麦、水稻、玉米、大麦,在世界禾谷类作物中位居第五位。高粱具有产量高,耐旱,耐涝及抗盐碱等不良环境的特性。高粱丝黑穗病是高粱的一种重要的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