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个人参与第三次分配问题研究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iderki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市场为主的初次分配和以政府为主的再次分配是我国分配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各种阶层矛盾的调节也离不开社会的慈善捐赠行为,从而引发了第三次分配理论的产生和发展。通过三次分配理论之间的分析比较,排除了第三次分配属于第一次分配范畴和第二次分配范畴的观点,找出第三次分配的自身特点,进而给出了第三次分配的概念。简要介绍国内外关于第三次分配的相关理论,包括盛行的道德论、义务论等,在综合分析已有论述后,认为从效用论角度对个人参与第三次分配做出系统的论述有一定的价值。以慈善捐赠为主要内容的第三次分配在我国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而国外发达国家的现代慈善事业已经走过几十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这些经验与教训是与体制无关的管理方法和具体的运作方式等,对于我国同样适用。通过总结发达国家,主要是美国的个人参与第三次分配的现状和特点,本着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可以进行具体操作的原则,归纳出对于我国有效发展第三次分配的可借鉴之处。第三次分配有其必要的条件,只有满足了要求,才能够顺利进行。在我国,经济处于高速的发展阶段,第三次分配中的捐赠者和受赠者都已经出现,国家的相关法律也明确给予了支持。但从我国的第三次分配的规模相对较小可知,我国的第三次分配存在着某些问题,如公民参与第三次分配意识不强、第三次分配的中介慈善机构筹款能力较弱和第三次分配覆盖范围较大等,这都对我国顺利进行第三次分配提出了挑战。对于如何更有效的运行我国个人参与第三次分配的建议和措施,都应该有一个理论依据作为支持。按照逻辑方法,模型构建之前的分析假设的给出是必要的,比如关于“经济人”假设和效用归一假设等是为了分析的简便而作出的,关于富人效用小于穷人的效用假设是给出了第三次分配的意义所在。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个人参与第三次分配的模型,提出了慈善捐赠者效用最大化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均衡条件,并结合模型分析影响我国个人参与第三次分配的因素。本文把理论模型联系我国实际,提出改善我国个人参与第三次分配情况的对策,包括收入策略、价格策略和消费策略。并在每个策略中,具体分析了各个策略进行的可行性方法,为我国个人参与第三次分配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分析基础。
其他文献
本文对地方政府职能的基本定位、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存在的问题及主客观制约因素和转变地方政府职能的对策进行了研究,其目的是探索性地界定地方政府的基本职能,努力回答“为什么
本文讨论中国资本市场的多功能定位与发展方略,论文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功能视角”下的中国资本市场。论文分析了资本市场的一般功能包括微观功能和宏观功能,比较系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