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往往只承认文本意义解读的单一化、政治化、概念化,将丰富统一的文本意义拆散并抽象成许多简单的概念。这种阐释思想不仅不能深入理解和把握文本丰富的意蕴,而且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摒弃这种僵化的解读模式,探讨语文阅读教学新的解读观念,让学生创造性地阐释文本,不仅会提高语文阅读活动的质量和效率,更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现代阐释学认为:“文本固然存在着意义,但只是一种潜在的意义,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意义方能揭示出来。读者的阅读也不是被动的,而是积极参与到意义的建构当中,把自己的主观认识注入到文本中,使其成为文本意义的一部分。”由此可见,文本的潜在意义是读者阅读时实现意义的前提条件,而意义的最终实现是要靠读者的阅读才能完成。从创作角度看,许多名家名言,正是靠文本自身的张力、语言的魅力,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自由解读的空间,从而使作品摆脱“初衷”,超越时空。文学语言具有模糊性的特点,作品的“不确定性”与“空白点”或“未定点”促使读者参与作品意义的构成。因此,教学中教师不能要求学生的理解是唯一的,对文本的解读应该是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学生每一次成功的阅读,都是和作品互为解释、互相理解、互相建构的过程。读者只有自己去感知、理解、深悟、批判文本时,他的“独特的心理感受、情感意志、想象理解才打上鲜明个性的印痕”。 因此,笔者抱着求知的热情和开放吸收的态度,以现代阐释学理论为基点,从考察文本意义的生成入手,将阅读活动置于一个由作者、文本、语境、读者组成的相互联系又互为因果的阐释循环中,力图在开放性的探索中切入阅读活动的深层处,了解学生建构文本意义的心理过程,从而掌握建构文本意义的基本方法,让其在对文本意义的创造性阐释中建构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