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碳/碳化硅(C/SiC)复合材料具有高比强度、高比刚度、耐高温以及优异的热稳定性等特点,在航空航天飞行器大面积防热结构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对于复杂的C/SiC复合材料薄壁结构件,其内部存在大量的连接结构,因此表征、分析及评价C/SiC复合材料连接结构是整体结构设计、完整性分析及可靠性评价的关键。C/SiC复合材料与传统的金属材料不同,存在的百微米级表面粗糙度直接影响C/SiC复合材料连接结构的性能。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碳/碳化硅(C/SiC)复合材料具有高比强度、高比刚度、耐高温以及优异的热稳定性等特点,在航空航天飞行器大面积防热结构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对于复杂的C/SiC复合材料薄壁结构件,其内部存在大量的连接结构,因此表征、分析及评价C/SiC复合材料连接结构是整体结构设计、完整性分析及可靠性评价的关键。C/SiC复合材料与传统的金属材料不同,存在的百微米级表面粗糙度直接影响C/SiC复合材料连接结构的性能。在C/SiC复合材料连接结构中,为了避免不同材料紧固件的热膨胀系数差异引起的热应力问题,紧固件也采用了C/SiC复合材料,并且往往通过二次沉积形成机械连接与粘接共存的混合连接形式,其破坏机制更为复杂。通常采用试验和数值模拟方法对连接结构进行研究。对于复杂的C/SiC复合材料连接结构,成本阻碍了试验发展,庞大的网格数和接触对数导致三维实体模型计算效率极低,发展快速的建模和分析方法是降低连接结构计算成本与计算周期的有效途径。本文以C/SiC复合材料薄壁连接结构为研究对象,建立等效连接刚度模型,发展壳-紧固件等效模型,研究粘接对混合连接试件强度的影响规律,确定壳-紧固件模型的强度分析方法,为C/SiC复合材料薄壁连接结构快速建模、分析及评价奠定了理论基础。首先,从连接结构等效建模方法、接触行为、应力和强度分析方法以及C/SiC复合材料连接结构四个方面进行综述分析,明确了等效刚度建模、混合连接定量分析以及复杂连接结构壳-紧固件快速建模和强度分析的研究思路。开展了C/SiC复合材料单钉单搭接螺栓连接试件的轴向和剪切刚度试验,发现通过理想接触模型得到的连接刚度与试验结果相比存在较大误差,说明C/SiC复合材料试件的表面不能假设为理想表面。通过分析材料表面粗糙度,采用分形接触力学对界面接触刚度进行了修正,建立了该材料的等效刚度模型,并嵌入到壳-紧固件、杂交模型及实体计算模型中,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测试结果吻合。其次,开展了C/SiC复合材料单钉单搭接铆钉混合连接试件的拉伸试验测试,发现了连接板层间剪切强度的大小会影响粘接区域破坏模式。当连接板层间剪切强度小于粘接层面内剪切强度时,粘接层不发生破坏,而连接板发生层间剪切破坏。结合内聚力接触分析模型及材料强度理论,采用壳-紧固件模型模拟混合连接结构的拉伸破坏行为,计算得到的混合连接结构破坏模式及响应与试验测试结果相符。在连接板层间剪切强度足够大条件下,分析粘接面积对该混合连接结构剪切强度的影响规律,发现粘接程度可以影响铆钉混合连接结构的剪切强度。然后,分析C/SiC复合材料螺栓连接/粘接混合连接试件界面的接触行为,区分混合接触与其他粘接区域,结合分形接触力学修正的等效刚度模型,建立混合接触区域的接触刚度计算方法,并嵌入到壳-紧固件模型中模拟混合连接结构响应。采用C/SiC复合材料唯象非线性本构模型,通过有限元方法确定了对应连接结构的强度包线,结合钉载分析计算了C/SiC复合材料单排三钉单搭接螺栓连接结构的强度,与试验测试结果对比验证了该强度分析方法的有效性。最后,针对复杂的薄壁连接结构,提出了薄壁连接结构实体模型快速转化为壳-紧固件模型处理方法,实现通过壳-紧固件模型对复杂连接结构的快速建模分析。并且对C/SiC复合材料三排三钉单搭接螺栓连接结构进行了拉伸破坏试验,出现了连接板拉伸破坏和螺栓剪断破坏两种典型破坏模式。通过壳-紧固件强度分析模型得到了连接板的拉伸破坏模式;而螺栓剪断破坏模式归结于实际低的螺栓剪切强度,结合等效刚度模型和接触刚度算法,通过壳-紧固件模型给定螺栓剪切强度,进一步复现了三排三钉单搭接螺栓连接结构发生螺栓剪断的破坏过程。本文建立的考虑非线性接触的壳-紧固件模型可进一步用于大型复杂的C/SiC复合材料连接结构的性能分析与评价,进而指导整体连接结构的优化设计。
其他文献
光致变色材料是在光的作用下,可从一种状态变到另一种状态,而使自身颜色也发生变化的一类材料。这种材料能用在显示器、光存储介质、紫外线探测与计量、光子计算机中。光致变色材料按材料种类可分为有机光致变色材料和无机光致变色材料。有机光致变色材料中主要有二乙烯、螺吡喃、偶氮苯及它们的衍生物。无机光致变色材料主要有过渡金属氧化物(Transition Metal Oxide,TMO)、金属卤化物和稀土配合物。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日益增长的高速通信需求促使着无线通信接收机技术逐渐向高频段、大带宽的方向迈进。传统的电子学接收机已经无法满足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中对多频段、大带宽信号的接收。近年来兴起的微波光子学利用光学方法突破了电子学上的限制,具有带宽大、损耗低、体积小、质量轻、抗电磁干扰等优点。随着光电子器件越来越成熟,逐渐在无线通信系统和微波雷达系统中得到实际应用,并在多频段、大带宽方面展现出独特的优势
随着精密设备应用的拓展,柔顺放大压电驱动系统因其结构简单、构型多样、易于控制等优点逐渐受到学者重视。提高放大倍数是增大柔顺放大压电驱动系统行程的主要方式。但是由于柔性铰链的轴漂运动,柔顺放大机构存在放大倍数极限问题;多级放大机构虽然可以提高放大倍数,但难以兼顾结构尺寸臃肿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开展了基于柔顺放大机构的大行程压电驱动系统的设计与控制技术研究。从运动向刚度出发,深入探讨柔顺放大
随着新一代(高)超声速及亚轨道飞行器的发展,对新一代耐热钛合金提出了新的极限挑战。目前,使用温度最高的耐热钛合金有英国IMI834、美国的Ti1100、俄罗斯的BT18y以及我国的Ti60,但是一直没能突破高温钛合金600℃的“热障”温度。而原位自生颗粒增强钛基复合材料的高温强度、蠕变抗性、比刚度、抗冲击性、疲劳性能等都比单一材料性能好,特别适合这种航空航天极端苛刻的工作环境,具有突破现有高温钛合
过渡金属尖晶石型氧化物不仅展现出丰富的物理性质,如多铁性,负热膨胀,磁形状记忆效应等,而且在诸多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如微波器件、磁存储等,一直以来都是凝聚态物理的重点研究领域之一。在尖晶石体系中,几何阻挫与自旋-轨道-晶格耦合直接影响材料的磁、轨道、结构等性质,但关于钛、钒基尖晶石中磁、轨道、结构相变的研究仍存在大量争议与不清楚之处,比如反尖晶石中磁结构与几何阻挫之间的关系等。此外,尖晶石体系
糖尿病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且患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糖尿病临床治疗中经常使用的合成药物普遍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国内外研究发现天然产物不但具有降糖作用,同时还有一定的安全性;一些植物蛋白也已被证实是可作为降糖降脂的功能性食品基料。本课题对松仁蛋白进行了系统研究,分离出对糖脂代谢具有调节作用的功能性蛋白,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以期为药食同源食品及新型保健食品的开发奠定理论基础。本研究通过冻
图像复原技术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重要问题之一。由于环境、天气、相机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采集的图像通常是有噪声的和低分辨的。因此,图像去噪和图像超分辨等图像复原技术一直受到研究者广泛的关注。近些年来,研究者利用信号处理、基于先验知识和神经网络方法提出很多解决图像去噪和图像超分辨问题的方案。但这些大部分方法都忽视了复杂的随机噪声与复杂背景对图像去噪的影响、高频细节信息丢失及复杂的低分辨图像(带有噪声及未带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能源短缺、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渐渐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加快畜禽粪便集中处理、秸秆资源化利用,即可以解决能源短缺问题,又能避免污染环境,具有广阔的开发和应用前景。近年来,利用畜禽粪便与秸秆混合厌氧共发酵技术有所突破,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然而,采用的传统厌氧发酵工艺存在着技术壁垒,即缺乏高效利用有机废弃物能源化、资源化的新技术,又缺乏厌氧工艺参数优化与生物相分段调控相结合的组合调控
随着航空工业的发展,应用于该领域的零件逐渐趋向于轻量化、个性化、结构复杂化和功能一体化发展。使用传统减材加工工艺对这些零件进行加工制造,其生产周期长、制造成本高且难以保证零件具备较高的尺寸精度和综合性能。而通过增材制造技术对航空航天零件进行结构优化和个性化设计可以更好的实现这些特征,尤其是针对形状复杂,尺寸较小的蜂窝类结构零件和功能系统部件,采用增材制造技术对其进行整体制造,在提高构件整体性能的同
碳纳米管膜/纤维是新形态碳纳米管材料。由于其保留了碳纳米管良好的物理属性同时克服了碳纳米管粉体与其它材料复合时易团聚的缺陷,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优异的电学及力学性能使得碳纳米管膜及其纤维在复合材料、柔性电极与器件以及驱动器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尤其对于复合材料而言,碳纳米管膜(或称碳纳米纸)轻质及良好的树脂结合性,使其在功能性复合材料领域中具有巨大的潜力,用以解决碳纳米管粉体难复合,易团聚,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