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考察晚期汉英双语者一语二语情绪词自动化加工差异,以期探明情绪与双语之间的关系。作为二语领域基础核心性问题之一,双语情绪词研究对于词汇识别理论模型建构以及词汇心理词典表征研究都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实验一采用情绪Stroop范式,让晚期汉英双语者识别情绪词字体颜色,忽略情绪词信息,收集其过程中产生的行为数据。研究发现,较之一语词汇,受试识别二语词汇字体颜色用时较长;较之一语情绪词,受试识别一语中性词字体颜色用时较短错误率较低,即一语任务中出现显著情绪Stroop效应。 实验二使用事件相关电位(ERPs)研究方法,通过面孔-词Stroop范式,让晚期汉英双语者识别面孔表情,忽略情绪词信息,收集其过程中产生的行为数据和脑电数据。行为研究发现,受试在面孔和情绪词信息一致条件下反应时总是明显快于其在不一致条件下反应时,即受试会对非任务相关情绪词进行不自主加工;较之二语任务,一语任务中出现了更大的面孔-词Stroop效应,表明晚期汉英双语者的一语、二语情绪词自动化加工存在明显不同。进一步脑电数据分析发现,N350-550潜伏期和波幅中均存在与语言类型相关的显著差异;同时,N2波幅也出现与语言类型相关的显著差异,表明冲突控制机制对一语二语情绪词信息的抑制作用存在差异。 两个实验相互关联,互为补充,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与一语、二语情绪词自动化加工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其中,晚期汉英双语者的一语、二语熟练程度跟Stroop效应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联。实验一仅在一语(优势语言)任务中发现了显著情绪Stroop效应;较之二语任务,实验二一语(优势语言)任务中的面孔-词Stroop效应更大。另外,本研究认为晚期汉英双语者一语、二语情绪词自动化加工差异主要由两个因素造成:(1)一语、二语语义自动化加工不同,较之一语,二语加工较慢,表现为ERP成分潜伏期显著差异;(2)双语者对一语、二语情绪信息的敏感程度不同,较之二语,一语敏感程度更高,表现为ERP成分波幅显著差异。 目前国内外尚缺乏采用情绪Stroop范式和面孔-词Stroop范式考察晚期汉英双语者双语情绪词自动化加工的研究。我们研究首次采用情绪Stroop范式和面孔-词Stroop范式“面孔任务”,以汉英晚期双语者为受试,以不同类型情绪词条件下受试判断情绪词颜色或面孔表情的反应时和脑电成分为主要指标,考察一语、二语情绪词自动化加工差异。所得结论在理论、研究方法以及教学实践均有所贡献。理论上,本研究揭示了晚期汉英双语者一语、二语情绪词自动化加工差异,为构建情绪词词汇识别模型具有一定意义。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运用行为数据和事件相关电位相结合的方法,拓宽了Stroop范式的研究方法,探明了情绪词加工的时间进程。在教学方面,对外语情绪词教学和学习提供了一定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