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皖南铁矿区地处安徽长江以南,主要分布在当涂、繁昌、铜陵三县,是中国长江下游铁矿储量最多的地区,民国以来长期沦为日本的原料产地。本文根据日本控制与掠夺方式的不同,将其分成三个阶段:市场控制时期、军事占领时期、中日合办公司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皖南铁矿区的裕繁、宝兴、振冶等五家商办企业在国际铁矿价格飞涨的刺激下兴起,成为当时国内从事铁矿开采的重要公司。一战结束后,铁价迅速回落,各企业由于资金缺乏、技术薄弱及国内钢铁业落后引起的的需求饱和,纷纷陷入困境。此时,日本为了保障其国内钢铁生产的矿石需求,用提供日资借款的方式换取皖铁企业签署条件苛刻的售砂合同。裕繁公司最早与日商签订借款-售砂合同,并得以迅速发展,引起皖南社会的强烈不满,但在日本外交和军事的压力下,中方最终妥协。其他皖铁企业也纷纷与日商签订类似合同,致使皖南铁矿区在中日全面战争爆发前就被日本以经济手段控制,各铁矿企业随之陷入借债经营的恶性循环中。1937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皖南铁矿区很快沦陷,处于日本华中派遣军的军事管理下。军管时期,日军不仅将战前矿区贮存的矿砂直接运回国内,而且对矿区进行了大规模调查,并着手筹备专门从事矿产开发的——华中铁矿公司。到1938年11月,华中铁矿公司在日本与伪维新政府签订的相关密约基础上成立,皖南铁矿区由此进入中日合办公司公司阶段。中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日本在华的经济政策日渐成熟。为了加强华中占领区的经济统制,日本“国策公司”——华中振兴公司开始统制整个华中占领区经济。作为其子公司的华中铁矿公司因业务范围的扩大,改组为华中矿业公司。该公司成立后,皖南铁矿区的各处矿山及原铁矿企业的设备被日方以“现物出资”的形式入股,分设桃冲、马鞍山、太平三个矿业所进行开采。华中矿业公司章程几经修改,矿业权问题与修改矿业法成为日伪交涉的长期议题。虽然矿权归属未能如意,但是日本在矿石开采方面成就显著。到战争后期,日军在太平洋战场的失利,使华中矿业公司的铁矿输出越发困难。该公司受此影响,一蹶不振,在日本战败投降后为国民政府派员接收。总之,皖南铁矿区从一战时期到1945年抗战胜利长达三十多年都被[]本控制,时间之长、掠夺量之大,成为日本掠夺政策下的重灾区。而在资源掠夺过程中,日本的经济侵略与军事紧密结合,在经营所谓“中日合办”公司的欺骗下,皖南铁矿的开采实质已是典型的殖民掠夺,不仅严重破坏了矿区矿床,而且使中国矿工死伤惨重,酿成了“以人换矿”的人间惨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