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城镇化的推进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畜产品消费总量及其结构已经发生显著变化。以往的文献表明,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对畜产品消费增长有正向拉动作用。为了厘清城镇化影响畜产品消费的机制,也为了测度城镇化提高对畜产品消费影响的程度。本研究对国内外文献进行了系统综述,主要涵盖城镇化与畜产品消费、二者影响机制等方面。之后,本文深入分析了1982-2018年畜产品消费的历史发展趋势,探讨了城镇化对中国居民畜产品消费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本文采用中国农业产业模型(CASM),设计城镇化低速增长方案(BASE)和城镇化高速增长方案(SIM)来模拟城镇化对畜产品消费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未来畜产品消费总量仍保持增长。不同方案下,畜产品消费需求总量有所差异。与城镇化低速增长方案(BASE)相比,高速增长方案(SIM)畜产品消费量增加更为明显。从畜产品消费结构上看,脂肪和能量含量较高的畜产品消费比重下降(猪肉),而富含蛋白质的畜产品(牛羊肉、蛋类)消费比重有所增长,蛋白质和微量元素兼重的畜产品(奶类)消费比重大幅增长,脂肪含量较少且环保压力较小的畜产品(禽类)消费增长速度是肉类中最快的。农村居民畜产品增长速度快于城镇,但城镇总体畜产品消费量多于农村。为了更好地满足居民畜产品消费需要,本文提出以下建议:生产方面,推动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优化,建立健全标准化的畜产品生产体系,推动粮经饲统筹、农牧禽结合;流通方面,注重政策管理,及时出台市场流通的政策,保证农村畜产品市场建设工作及时展开,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保障流通上市畜产品的质量安全;消费方面,可以增加乡村居民收入,减小城乡消费差异;鼓励提高畜产品附加值,创新消费方式;引导合理的消费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