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化的不断扩张及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国际社会了解中国发展及其现状的愿望更加迫切,中国为此受到更多的关注。作为外宣翻译的一个成功典范,《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成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国情的有效途径。其中,中国特色政治词汇表达了中国社会特有的政治理念,凸显了独特的意识形态、语言和文化特色,同时反映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变化,为国际社会解读中国政治方针、经济理念及文化内涵开辟一扇窗,其翻译质量对外宣效果、跨文化交流及国际合作起着举足轻重作用。本研究运用顺应论来探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中国特色政治词汇的英译,从语境顺应、结构顺应、动态顺应及意识凸显四个分析角度,论述了以下三个问题:(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中国特色政治词汇有什么特征,可分为几类?(2)为了实现语境顺应、结构顺应、动态顺应,译者分别运用了哪些翻译方法?(3)译者为何采用这些翻译方法,达到了什么样的顺应效果?本论文的结构框架如下:简要阐述本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和问题;其次,对国内外对顺应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和中国特色政治术语的翻译相关研究进行回顾;接着阐述了顺应论的基本观点;继而根据语言特征和内容的不同,将中国特色政治词汇分为数字缩略语、隐喻类、偏正结构类专有名词、主谓结构类专有名词、动宾结构类专有名词、并列结构类专有名词以及补充式专有名词。并在该理论框架下,采用描述法和量化分析,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译本的中国特色政治词汇的翻译方法进行了分析论证,旨在探讨译者做出顺应的关键因素,为顺应所采取的翻译方法。为使研究结果更具说服力,本研究分类、逐个分析翻译方法,进行频率统计,分析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如何顺应。研究最后得出结论并指出本研究的不足,为后续研究提供可行性建议。研究发现:为实现语境顺应,译者使用了直译、直译加文内注释、直译加文内嵌入式解释、增译、意译、重构、省译及缩减式概括性翻译。为达到结构客体的顺应,译者采用了增译、重构、直译、意译及近义替代。为实现动态顺应,翻译二次出现的词汇时,译者使用省译;首次翻译一些隐喻词或专有名词时,译者倾向于使用直译,旨在重现修辞效果并吸引读者眼球。根据频率统计和量化分析,得出以下翻译模式:直译(翻译注释)>意译>重构>增译>省译>缩减式概括性翻译>近义替代=直译加文内嵌入式解释。其次,英译本《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之所以广受西方读者欢迎,是译者做出合理顺应的结果。本论文将顺应论应用于外宣文本翻译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不仅为顺应论的翻译研究、外宣文本的翻译研究及中国特色政治术语翻译研究添砖加瓦,而且也有助于构建一个系统的中国特色政治术语翻译模式,为后续外宣文本翻译实践作出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