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矿山公园是以展示矿业遗迹景观为主体,体现矿业发展历史内涵,具备研究价值和教育功能,可供人们游览观赏、进行科学考察与科学知识普及的特定的空间地域。矿山公园的建设是近年来提出的新的公园模式,它担负着恢复矿山环境、保护矿业遗迹以及推动矿山企业和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任务,符合“绿色矿业”发展理念。它将先期矿业的末端与高层次产业结构的旅游业相链接,使资源枯竭型矿山生命周期得以延续,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清洁生产”转化,走上循环经济发展之路。作为旅游产业中的新生事物,矿山公园将矿业遗迹和旅游景观整合开发,以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更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国目前已批准了61家国家矿山公园的建设资格,两批中煤矿类矿山公园占了将近1∕3,这与我国是采煤大国的地位是相符的。目前矿山公园建设方兴未艾,完整的理论和建设体系均未形成,因此探索我国矿山公园发展的潜力方向或建设模式是本研究的主要出发点。首先对作为研究背景的我国矿山公园建设现状进行解读,厘清了矿山公园的起源、分类、地区分布和建设意义,突出煤矿类矿山公园的建设特色,探讨了煤矿开发历史与矿业遗迹形成之间的关系,并总结了这一类矿山公园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引入循环经济理论,阐述循环经济的内涵、原则和理论基础,通过借鉴国外循环经济发展经验,形成对我国煤矿类矿山公园建设的导向作用。根据对循环经济的不同层面的划分,明确了煤矿类矿山公园属于小尺度循环经济,且为第三产业循环经济。然后依托环境、社会和经济“三位一体”系统地对矿山公园的建设模式研究,发现矿山公园建设的基础是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和土地更新利用,并分别受“生态系统进化”、“产业结构优化”和“社会利益维系”的内在影响,三者共同促进了矿山公园第三产业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论述了三个框架下煤矿类矿山公园建设的十种模式,并提出了技术支撑保障体系。在实证研究部分,全面地分析了开滦矿山公园建设的优势、劣势、发展机遇与挑战,充分掌握开滦的历史发展过程并挖掘核心矿业遗迹景观资源,彻底弄清公园景点分布和周边区域综合要素,为接下来的矿山公园的建设模式选择奠定了基础。最后,重点对开滦矿山公园建设模式与实施方法分别进行了归纳并提出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