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外旅美作家陈瑞琳致力于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和开拓。她提出了海外华文研究如“原地打转的陀螺”、华文文坛“三驾马车”等有影响力的学术观点。她还发掘推广了一批优秀的华文文学作家及作品。她的文集《横看成岭侧成峰——北美新移民文学散论》获得过2005年中国作家协会《文艺报》的“理论创新奖”。陈瑞琳被誉为“北美新移民文学研究开拓者”和“凿碑立传的匠人”。学界对陈瑞琳“文学评论家”的身份给予了高度肯定,却对她的作家身份关注较少。从第一篇散文《餐馆辛酸》开始,陈瑞琳至今已出版了五部散文集,作品200余篇。她的散文内涵丰富、成就突出,应当得到更加客观的评价和认可。她情丰文美的散文创作为海外华文文学提供了新的文学气象。她与严歌苓、张翎、刘荒田、吴玲瑶、陈河等优秀作家一起,共同绘制着华文文学发展的宏伟蓝图。本论题系统研究了陈瑞琳的散文发展脉络、散文类型与主题、散文观及散文创作实践,探讨陈瑞琳散文的创新及价值。陈瑞琳的散文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即抒情散文、游记散文和学术随笔。她的散文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叙事怀乡,二是书写世界景观,表现现代人行旅文化心态,三是描绘海外华文文学作家群像等。她的散文发展脉络是:从写个人经历到写世界文化景观,再到思考人类的前途和命运。散文格局不断放大,思想内涵不断延伸。陈瑞琳主张散文是“三位一体”的艺术。首先,她坚持散文创作要“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要把散文的情感向多元化、深微化方向发展。散文是情感的声音;其次,她觉得抒情要有节制,散文要“发乎情止乎礼”。作家要不断思考,通过散文传达一定的文化价值观。散文是思想的传达。最后,散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要通过文学语言来表现的。陈瑞琳善用“叠词”来丰富构词的层次,增加了语言的节奏美和韵律美。长短句的交错运用和排比的修辞使她的散文语言更有感染力,韵味十足。她主张作家要形成自己的语气文调。语言风格不同表达效果也相异。散文是语言的艺术。总体上来看,她更倾向于情感是散文创作的基础,但她认为将这三者统一于作品中,才是好的散文创作。在创作实践上,陈瑞琳在不同类型的散文中尝试新的突破:首先,陈瑞琳的女性抒情散文风格独树一帜。她不似三毛的飘逸、张晓风的豪达,也不同林文月的节制、龙应台的犀利。她的抒情散文用温情的笔调展现女性一般又特殊的生命体验,她的温情告别了女性感伤书写的囹圄,传达了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丰富了以琦君为代表的柔婉风格华文散文的审美向度。《女人花》、《圆不了的月亮》、《珍贵的礼物》等散文中,陈瑞琳观照海外女性的生命存在方式,书写女性身份的三重生命体验;《一丈之夫》、《苏格兰高地的一抹红》等散文中,她表现的女性主体是一个“爱与被爱的结合体”,表达了她对和谐两性关系的追求,她主张在性别互补中完成女性生命价值的自我实现。其次,陈瑞琳的游记散文是对“文化游记”思想内涵的扩大。与余秋雨的“苦旅文化”散文以及贾平凹的“大文化”散文相比,陈瑞琳在“文化游记”中把文化视野放大到整个世界。她的散文反映了现代人行旅世界的心灵体验以及新移民华人在面对世界、面对自然时的文化心态和社会心理。《生命之帆》、《“蜜月”巴黎》等散文中,她用开放的胸怀接受世界文化,主张“父母在,要远游”的主动型现代行旅观;《他乡望月》、《波士顿畅想》等散文中,她表现出的是对本民族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在与世界文化交流碰撞时,她不再割裂“原乡”与“异乡”的文化空间,在对母体文化的自信坚守中坦然面对异质文化的存在。她散文中的乡愁内涵从“怀乡病”转化成了“怀乡梦”;《我的“罗马假日”》、《水城威尼斯》等散文中,她以世界眼光思考地球问题和人类命运,把世界文化看作一个整体,呼吁保护人类共有文明。这是对文化游记思想内涵的延伸和扩大。最后,陈瑞琳的学术随笔是对学者散文文体上的一种开拓。《水做的女儿》、《“黑马”陈河》等散文中,她将理性的思考与感性的表达融合于散文的创作。她把情感性与体验性加入以学理性、知识性为主要特质的学者散文中。她的学术随笔规避了专业性术语和程式化阐释,用感性之言书理性之思,深入浅出地表达对文学、对人生的思考。总体来说,陈瑞琳的散文创作不拘一格,她不断更新散文的内容、形式、思想,扩大散文的创作格局和文化视野。她以更高的文化视点将世界文化看成一个整体,用一种“普世观”去思考人类的命运和前途,书写更具有普遍意义的生命情怀。她认为散文应该是以“情”为核心的自由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