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当代儿童乡土小说在当下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文学场规则、读者口味与文学面貌的变化使得一度繁荣的儿童乡土文学处于某种边缘化状态。同时,儿童乡土小说既受制于社会转型语境,又以自身的艺术探索继续参与着时代的共谋,生成着新的审美形态和叙事特征。这些新的审美形态和叙事特征呼唤理论研究——描绘其形态,发掘其意义,作出总结性的“陈词”。在儿童乡土小说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有-定价值的研究成果寥若晨星,理论研究还很薄弱的背景下,这种研究的推进显得尤为迫切。本文中所指“转型语境”即指儿童乡土小说对当代乡土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进行描述、重构和阐释的文学语境和社会语境。考虑到中国社会转型的典型性和特殊性,研究范围的时间轴将限制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的时间段。基于乡土文学发展的实际、研究界的概念使用情况以及与本论题的洽和,本文中所使用的“乡土小说”的概念是一个相对开放和广义的概念,涵盖一切书写乡土的小说形态。“儿童乡土小说”是“乡土小说”的一个分支,是面向儿童读者,符合儿童审美心理,展现乡村儿童生活的乡土小说,具有乡土风格和儿童特质的统一性。本次研究将以典型文本的搜集、细读为基础,以叙事学研究方法为主,结合场域理论、儿童哲学、形象学等分析典型文本在转型语境下的表征,并合理吸收社会学、人类文化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对该论题进行辅助研究。对具体语境下的当代儿童乡土小说叙事形态进行分析和归纳,以找出乡土童年叙事形态的相似与差异,并分析其内在的叙事动力,解读其隐含的童年密码。研究的焦点集中在三个方面:1.转型语境下的乡土小说叙事形态;2.转型语境下乡土童年形态的文本呈现;3.社会转型的文本呈现。具体而言,本文的研究内容如下:其一,探讨叙事环境在文本中的重构。此节研究将从乡村环境叙事空间、乡村环境叙事时间和乡村人际环境变动三个维度的考察入手,分析社会转型语境下,乡村环境变迁与童年生态之间的关系。其二,探讨小说人物修辞与童年形态之间的关系。此节研究将从关系思维出发,集中于三种具体人物形态的设置与表征,着眼于叙事展现的人物关系的微妙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社会转型下乡村儿童羞愤心态的书写,以此揭示乡村人物的结构变动。其三,探讨儿童乡土小说的叙事形态及其意蕴。此节选择三种带有主题形式的叙事形态加以探讨,意在从整体性、特殊性和语境化的研究思维入手,分析儿童乡土小说对于社会转型表现的整体面貌,从内部的叙事动力,从各种文化关系上进入到文本更深层的意蕴。在中国原创儿童文学缺乏系统意义上的美学自觉和本土意识的背景下,儿童乡土小说的研究有助于丰富我国儿童文学理论,为构建具有民族和本土美学风格的儿童文学理论体系提供有益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