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由于现代国民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的增加以及饮食习性等的改变,乳腺疾病的发病率已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已成为日益严重危害女性身心健康的首要疾病。其中乳房良性肿瘤的发病最为常见,引起了患者及医疗机构的关注[1,2]。随着当今世界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女性追求乳房外形完美意识的不断提高,乳腺良性肿瘤切除手术方式开始由传统开放式切除手术逐渐转变到了如今在临床应用更为广泛的乳腺微创外科手术,比如ATEC乳腺微创旋切术(ATEC breast biopsy system)。ATEC乳腺微创旋切术是在高频超声的实时监控引导下利用真空装置负压抽吸的原理,将乳腺肿块病灶组织吸入刀头的凹槽内进行高速旋转切割,同时将已切割下的标本不断抽吸送出体外平台的微创外科技术,切除标本送病理检查[2]。ATEC乳腺微创旋切术较传统的开放式手术具有小切口、无需缝合、手术时间短、无瘢痕、门诊处置室简易环境下30~60min即可完成手术,以及同时具备切取和活检功能等一系列传统手术不可比拟的优点,其作为一种新型的乳腺微创技术,特别适合应用于未婚、美貌要求较高的年轻女性群体乳腺疾病的诊治。目前,它已成为乳腺肿块的切除及活检中开展最为广泛的手术方式之一[2]。临床实践证明,该手术对麻醉的要求越来越高,良好的麻醉是手术顺利进行的必要且重要条件,即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可使手术能取得更加满意的麻醉效果,进而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并发症以及减轻患者痛苦等。目前,所采用的麻醉方式一般包括传统逐个局部麻醉、乳腺后间隙区域阻滞麻醉和肋间神经阻滞麻醉等[4~6]。本院主要采取传统逐个局部麻醉和乳腺后间隙区域阻滞麻醉这两种方式。因此,本课题利用科学统计学方法对我院临床ATEC乳腺微创旋切术上述两种麻醉方式的麻醉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以得出更为科学、更具有说服力的结论,为今后临床乳腺疾病的诊治提供循证医学的证据。目的:分析和评价乳腺后间隙区域阻滞麻醉法和传统逐个局部麻醉法在ATEC乳腺微创旋切术中的临床效果,为ATEC手术选择最佳的麻醉方式提供循证医学的证据。资料和方法:收集我院乳腺外科2015.03~2015.10期间收治的90例单乳肿块患者,在医院门诊根据患者病史、体格检查、彩超及钼靶等检查后做出术前诊断,为乳腺肿物良性可能性大,并尽可能筛除有乳腺癌倾向的患者。入选患者均自愿选择用ATEC乳腺微创旋切术进行肿块切除治疗,术后标本行石蜡切片病理以明确肿块病理类型。按患乳肿块个数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乳腺后间隙区域阻滞麻醉,对照组给予传统逐个局部麻醉,对比两组患者麻醉剂用量、麻醉满意度、麻醉不良反应、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情况及随访结局等指标,以判断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是否存在差异,即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应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的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2检验、校正?2检验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如果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如果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在ATEC乳腺微创旋切术中,(1)当单乳肿块数目为1-2枚或肿块位于乳腺腺体浅部时,对照组(传统逐个局部麻醉)较观察组(乳腺后间隙区域阻滞麻醉)所需麻醉剂用量低(最低可达26.96%)、所需手术时间短(最多可缩短9.62min)、麻醉满意程度高,比较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选用传统逐个局部麻醉优于乳腺后间隙区域阻滞麻醉。两组患者术中术后情况、术中出血量及随访结局无明显差异性,即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麻醉不良反应;(2)当单乳肿块数目为≥3枚或肿块位于乳腺腺体深部时,观察组(乳腺后间隙区域阻滞麻醉)较对照组(传统逐个局部麻醉)所需麻醉剂用量少(最少可达43.64%)、所需手术时间短(最多可缩短11.70min)、出血量少(最少可达48.63%)、麻醉满意度高,比较两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即选用乳腺后间隙区域阻滞麻醉优于传统逐个局部麻醉。两组患者术中术后情况以及后随访结局无明显差异性,即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麻醉不良反应。结论:在ATEC微创旋切术中根据乳腺肿块的数目和位置情况选用合适的麻醉方式,可使麻醉剂用药量减少、麻醉效果更佳、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进而减轻患者术中疼痛降低术中恐惧感,使整个手术过程变得简单顺利耗时减少,同时也极大的提高了医生的工作效率,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麻醉方式的选择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