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200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不断推进,人民币渐进式升值已经成为了目前人民币汇率波动的主要态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加之正在对全球经济造成巨大冲击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在近几年出现了一些综合性的经济问题:通货膨胀高企,经济增长减速,就业问题严峻。面对这些问题,我国积极采取宏观调控政策特别是更频繁地使用货币政策进行应对,但是,我国的货币政策调控却一直存在着作用力度不足,滞后性长的问题。大多数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将货币政策作为用来调控宏观经济的首选政策手段,但是在人民币升值进程中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所出现的问题说明我国的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存在着矛盾和冲突,本文认为,在目前的实际情况下可以将这种矛盾和冲突进一步定义为在人民币升值进程中的我国货币政策的选择存在着一定的内容和结构问题。本文从这样一个背景和研究意义出发用理论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人民币升值的历程、驱动因素和趋势判研以及我国目前货币政策选择存在的主要问题,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总结了同样有过在经济快速增长期出现货币升值问题的德国和日本在货币政策实施上的历史经验,进一步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典型研究了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经济绩效问题以及对于这两个指标是否能够作为有效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判断。经过相关分析本文得到了几个主要的结论:1、人民币升值的大趋势还会继续,我国必须坚持渐进式的升值道路;2、稳定物价应该作为我国货币政策首要的最终目标;3、我国要以内部均衡作为货币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出发点;4、我国应该继续实施偏紧的货币政策;5、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目前不适合作为我国货币政策有效的中介目标,可以考虑将通货膨胀率作为今后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