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7年起,一部描写普通士兵成长历程的军事题材电视剧《士兵突击》先后在各级电视台热播,引发了一股收视热潮。与此同时,互联网上以《士兵突击》及其主人公命名的各类贴吧、群组相继出现,推动了“兵迷”这一特殊受众群体形成,进一步扩大了该剧的影响力。2008年四川大地震后,《士兵突击》剧中台词“不抛弃不放弃”的激励效应促成了该剧的再度热播,“士兵突击”逐渐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从社会学、心理学等角度分析,“士兵突击”现象的出现与我国当前社会转型期的时代特点密不可分。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推动了政治民主化进程,促使社会更加开放,受众的思想也日益多元。在这个过程中,受众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更加关注个体的生存状况,追求自我的发展空间,文化品味也进一步提升,对影视剧的制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士兵突击》正是由于真切反映了时代的精神脉动,其成功也就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士兵突击”现象印证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成为传播学中“使用与满足”理论的一个典型案例,其成功就在于满足了受众不同方面的多种需求。它顺应了受众关注普通人并渴望自身得到关注的心理特点,切合了人们对于自我奋斗的认可,更迎合了人们对真情实感的渴求,使人们在泪水和欢笑中放松了疲惫的身心,显示出对受众的充分尊重。正是由于这种尊重,《士兵突击》赢得了受众的支持与认可,从而演变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在“士兵突击”现象的形成过程中,“兵迷”们成为网络和现实传播的主体力量。他们通过各种途径自发进行的传播,成为更直接更有效的巨大推动力。而有关电视台专题节目的不断推出和《士兵突击》的轮番播映,形成了现实和网络的强烈互动,进一步扩大了该剧的影响力,推动了“士兵突击”现象的深入发展。这其中,互联网作为该剧重要的传播渠道,其二次传播作用不可忽视。作为一个颇具思想深度的文化现象,“士兵突击”建构了“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文化,用“钢七连精神”引导人们思考人生的真正涵义,起到了守望、引领社会的作用。它关注平民大众、尊重个体的人文理念可以为今后的影视剧创作提供参考,而其充分运用多种符号立体传播、全面推进的扩散方法也值得影视剧的创作者和研究者们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