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突击”现象的传播学解读

来源 :新闻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king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7年起,一部描写普通士兵成长历程的军事题材电视剧《士兵突击》先后在各级电视台热播,引发了一股收视热潮。与此同时,互联网上以《士兵突击》及其主人公命名的各类贴吧、群组相继出现,推动了“兵迷”这一特殊受众群体形成,进一步扩大了该剧的影响力。2008年四川大地震后,《士兵突击》剧中台词“不抛弃不放弃”的激励效应促成了该剧的再度热播,“士兵突击”逐渐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从社会学、心理学等角度分析,“士兵突击”现象的出现与我国当前社会转型期的时代特点密不可分。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推动了政治民主化进程,促使社会更加开放,受众的思想也日益多元。在这个过程中,受众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更加关注个体的生存状况,追求自我的发展空间,文化品味也进一步提升,对影视剧的制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士兵突击》正是由于真切反映了时代的精神脉动,其成功也就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士兵突击”现象印证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成为传播学中“使用与满足”理论的一个典型案例,其成功就在于满足了受众不同方面的多种需求。它顺应了受众关注普通人并渴望自身得到关注的心理特点,切合了人们对于自我奋斗的认可,更迎合了人们对真情实感的渴求,使人们在泪水和欢笑中放松了疲惫的身心,显示出对受众的充分尊重。正是由于这种尊重,《士兵突击》赢得了受众的支持与认可,从而演变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在“士兵突击”现象的形成过程中,“兵迷”们成为网络和现实传播的主体力量。他们通过各种途径自发进行的传播,成为更直接更有效的巨大推动力。而有关电视台专题节目的不断推出和《士兵突击》的轮番播映,形成了现实和网络的强烈互动,进一步扩大了该剧的影响力,推动了“士兵突击”现象的深入发展。这其中,互联网作为该剧重要的传播渠道,其二次传播作用不可忽视。作为一个颇具思想深度的文化现象,“士兵突击”建构了“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文化,用“钢七连精神”引导人们思考人生的真正涵义,起到了守望、引领社会的作用。它关注平民大众、尊重个体的人文理念可以为今后的影视剧创作提供参考,而其充分运用多种符号立体传播、全面推进的扩散方法也值得影视剧的创作者和研究者们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思考。
其他文献
为了克服传统电缆故障检测方法效率低,故障与异常点查找困难.不能对故障隐患进行早期预测等缺点,设计了基于机器人的地下电统巡检与故障定位系统,该系统不仅可以发现故障隐患,预防
西施的故事经久流传,从古至今,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西施的形象也在人们的文学视野和生活视野里不断发生变化,然而,时至明代梁辰鱼笔下的西施形象却是对以往西施形象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 ,我国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社会转型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实质性的阶段 ,改革与稳定的矛盾 ,旧体制的“硬核”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的矛盾 ,以及由
建党90周年,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按党在建国前、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三个时期来总结党的经济理论探索历程,对发现和掌握经济规律,总结经济发展经验,走好
中国的古代建筑.几千年来.形成了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用木柱。木梁.木屋架来搭建成遮雨避风防日晒的房屋。小到每家每户的住房.大到皇帝的宫殿楼阁.甚至高塔都是完全用木头建造
赵固矿区回采巷道在高地应力和采动叠加支承压力的共同作用下,超前支承压力影响范围达到160m,造成泥质底板和碎裂煤帮变形严重,围岩变形量大,底鼓量达到400mm以上,导致大量巷
β-受体激动剂、玉米赤霉醇、糖皮质激素类、类固醇类激素在畜牧养殖业中又可叫激素类活性物质,一般用于添加到饲料中,提高畜禽的生长速率、饲料转化率和瘦肉比率,或被用于治
具有上千年历史的传统中医药学,是中国人民卫生保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医学体系不可或缺的诊疗技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中提出“文化多样性是人类
《羯鼓录》是盛行于唐代的一本器乐专著,里面详细记载了关于“羯鼓”的信息,并且里面收录了很多的曲目,我们通过分析“羯鼓”与龟兹乐的关系,《羯鼓录》与佛教音乐的关系,进
建构主义的研究在西方国家已经有了一段历史,并且建构主义理论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也有了一些尝试。在我国,建构主义理论研究也进行了一段时间,但是具体应用在中学数学教学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