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话轮,即每个说话者从开口说话到停止发言。话轮转换,即轮流说话,是参与会话的人交替进入说话人和听者的角色。话轮转换最初用于分析日常会话(H. Sacks, E.A. Schegloff & G. Jefferson, 1974)。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部分学者将话轮转换用于分析课堂教学中教师话语对学生语言学习的影响。(Sinclair & Coulhard, 1975; Sinclair & Brazil, 1982)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戏剧文体学的迅速发展,话轮转换的分析方法也逐渐用于文学领域。在国内,许多学者对此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诸如,王得杏(1998),俞东明和李华东(2001),王虹(2006),等;话轮转换逐渐形成了特有的用于分析戏剧的模式。俞东明(1993)指出,作为话语分析的重要范畴,话轮常常被用来解释人物间的权势关系及人物的性格特点。用于分析剧本的话轮转换,不仅能够揭示人物间的权势关系和人物性格,而且可以揭示人物的价值取向和剧情发展的规律等。本文对用于分析演出文本的话轮转换模式进行了适当的修改,以期论证修改后的话轮转换模式同样适用于戏剧剧本的分析,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欣赏文学作品的方法。阿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于1949年在纽约首演成功后,震惊了整个美国戏剧界,同时也在国内外评论界引起了一场激烈的争论。从1984年至2008年间,国内各类期刊发表了超过一百篇有关阿瑟·米勒和《推销员之死》的论文。这些论文大多研究的是《推》中所体现的“美国梦”的破灭、米勒在《推》中所体现出的悲剧观、或是该剧的悲剧主题、父子冲突等。本文以《推销员之死》中最能体现人物性格及其相互关系的七组对话为研究语料,从话轮转换的角度对这些对话进行了分析。本文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前言部分,回顾了近年来对阿瑟·米勒和《推销员之死》的研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语料、分析方法和结构框架;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和本文的理论框架部分,介绍了话轮转换的发展并提出用于分析剧本人物的话轮转换模式;第三部分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对七组对话进行了分析;最后一部分是结论部分。通过研究发现:(1)对话轮转换的分析,为戏剧文本的分析带来了一个新的角度,有助于我们通过人物对话观察人物的特点,了解人物的性格,认识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更为准确地解读作品和人物;(2)在戏剧文本中运用话轮转换模式能够帮助我们从语言学角度对戏剧人物的表现作出阐释,并且使得对戏剧人物的评论建立在相对客观的基础上;(3)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依照话轮转换规则来交流,有助于会话的顺利进行。本文的局限性:(1)话轮转换模式并不能完美、彻底地分析剧本中的人物,其描述性仍大于解释性;(2)通过字数统计来记录话轮长度的方法也不太科学,比如对it’s, home’s等的统计,在本文中这类词汇都被计为一个词;(3)如果将合作原则、礼貌原则、语域分析等理论和方法用于剧本分析,那么剧本中人物的性格及其相互关系都会得到更好地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