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河西走廊是甘肃省经济大开发和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极度脆弱的生态环境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大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之一。开展河西走廊生态恢复与重建研究,对有效防治我国风沙危害的发生、确保绿洲经济持续发展、改善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基于河西走廊实地考察和生态环境退化的实际情况,主要对生态环境问题、生态脆弱性评价、退化机制、恢复重建的目标、原则、空间尺度、主要模式、框架构想和对策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研究。文章共分六部分。 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国内外生态恢复与重建研究现状,对生态重建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生态经济学、恢复生态学、可持续发展、景观生态学、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等基础理论进行了概括和总结。第二部分分析了河西走廊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并选取了主要成因指标和结果表现指标,建立了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对河西走廊19个县(市)进行了全面的生态环境脆弱度评价,作出了河西走廊生态脆弱分区图。第三部分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分析了生态退化的机制与根源,重点从河西地区的历史变迁、人口增长、水资源利用、产业结构、土地利用结构、市场体系建设、流域管理等方面全面分析了人类活动与生态退化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第四部分针对河西走廊区域生态环境特点,提出了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基本思路、阶段性目标、基本原则和以整个流域为单元的生态恢复重建的基本空间尺度。第五部分侧重探讨了以内陆流域为单元的不同生态类型区生态重建技术模式:上游祁连山区采取退耕还林还草、山区立体农业、山地水源涵养林建设、山地自然保护区和生态旅游区开发模式;中游走廊灌溉区采取生态防护林网体系建设、“两高一优”灌溉生态农业、控制中心城市和工矿区环境污染模式;下游荒漠区采取构筑生态防风固沙林草网、荒漠草地生态牧业、沙产业为主的沙漠生态恢复、生态移民模式。第六部分根据河西走廊生态退化的机制,从自然、经济、社会、技术、管理、制度和政策等方面,设计了河西干旱区生态恢复重建的基本框架构想,从观念创新、节水与调水、技术创新与知识化产业结构调整、制度创新与政策保证、管理创新、城镇化发展、区域合作与联动重建等方面提出了区域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基本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