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和分析胸腰椎(T11-L2)爆裂性骨折中柱损伤的形态特点,探讨其与脊髓损伤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对2010年3月-2011年12月间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脊柱外科住院治疗的88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的CT资料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中柱损伤的形态特点,记录每例患者的神经功能情况,对神经功能的评估以入院时首次体检为准,尽可能排除脊髓震荡所致的短暂脊髓功能障碍,按Frankel分级法进行评分。采用图像处理软件Image J对患者CT资料椎管正中矢状径进行测量以了解椎管骨折块侵入程度,分别计算不同中柱损伤形态椎管骨折块侵占率与Frankel分级两者的相关系数并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1、根据中柱损伤的形态CT图像特点将88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中柱损伤分四型,后上移位型、后中移位型、游离移位型及整体移位型。其中后上移位型37例(占病例总数的42.04%),后中移位型29例(占病例总数的32.95%)、游离移位型12例(占例总数的13.63%),整体移位型10例(占病例总数的11.36%)。2、本组共56例患者伴有神经损伤,其中后上移位型骨折患者29例(占神经损伤病例总数的51.78%),后中移位型骨折患者12例(占神经损伤病例总数的21.42%),游离移位型骨折患者11例(占神经损伤病例总数的19.64%),整体移位型骨折患者4例(占神经损伤病例总数的7.14%)。2、计算出后上移位型、后中移位型、游离移位型及整体移位型的椎管骨折块侵占率与Frankel脊髓功能评分之间相关系数(r值)分别为:0.846、0.518、0.858及0.618,显著性检验(P值)分别为:P<0.001、0.05<P<0.1、P<0.001及0.1<P<0.2。统计结果提示后上移位型和游离移位型椎管骨折块侵占率与脊髓的损伤程度的相关性较高,而在整体移位型和后中移位型两者之间的相关性较低。对相关系数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在后上移位型、游离移位型两者之间具有直线相关关系(两者P<0.001),而在后中移位型和整体移位型两者之间不具有直线相关关系(P值分别为0.05<P<0.1、0.1<P<0.2)。结论:通过胸腰椎爆裂性骨折CT影像学资料上的观察,根据中柱损伤形态特点将其分为四型,后上移位型、后中移位型、游离移位型及整体移位型。其中以中柱后上部的骨折块向椎管移位类型较多见,并且其伴随神经损伤的病例比例最大。椎管骨折块侵占率与脊髓的损伤程度具有相关性,其中后上移位型和游离移位型之间的相关性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