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内皮祖细胞数量和血栓前体蛋白水平的变化及丹参对其影响

来源 :湖北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测定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体内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数量及血栓前体蛋白(thrombus precursor protein,TpP)水平的变化,并研究加用丹参注射液治疗后对川崎病患儿体内EPCs数量及TpP水平变化是否有影响。探讨川崎病内皮功能、血流动力学变化及丹参对川崎病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住院治疗的20例KD患儿,其中男11例,女9例,为川崎病组,再随机分成2组进行治疗,其中1组仅给予传统的丙种球蛋白2g/kg静滴冲击治疗1次,阿司匹林30-50mg/kg/d,热退3-5天后减量,潘生丁3-5mg/kg/d治疗,选为非丹参组;另一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丹参注射液0.2-0.3ml/kg/次,1次/日,连用5天为丹参组。另选取门诊体检的10例健康小儿,其中男5例,女5例为对照组。川崎病组与对照组用药前空腹用抗凝管采肘静脉血3m1,分离出单核细胞和血浆,其中单核细胞经处理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EPCs的数量,血浆用双抗体夹心固相酶联免疫吸附法(ELI SA)检测TpP水平,并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结果是否有统计学意义;丹参组和非丹参组与用药5天后空腹采血测外周血EPCs数量和TpP水平,比较用丹参和不用丹参治疗EPCs和TpP的变化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①川崎病组外周血中EPCs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②川崎病组血浆中Tp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③川崎病组经治疗后丹参组EPCs数量显著高于非丹参组(P<0.05);④川崎病组经治疗后丹参组TpP水平显著低于非丹参组(P<0.05)。结论川崎病组患儿测得外周血中EPCs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说明川崎病患儿体内生成EPCs减少或其消耗、破坏增多,提示存在内皮功能损伤且内皮修复及再生的能力下降;外周血TpP水平明显升高,提示与川崎病患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有关,具有形成血栓或心肌梗塞的危险;经治疗后EPCs数量及TpP水平较前均明显好转,提示川崎病经治疗后内皮功能和血液高凝状态均得到改善。丹参组EPCs数量较非丹参组明显增高,而TpP水平较非丹参组明显下降,提示加用丹参的治疗方法对EPCs数量和TpP水平的改善较不加丹参更明显,说明丹参具有增加川崎病患儿外周循环血EPCs数量及降低TpP水平的功能,从而发挥保护血管内皮、促进内皮修复和再生和抗凝等作用。祖国医学将其归结为活血化瘀功效。
其他文献
目的:运用Delphi(德尔菲)法,结合前期文献研究、对结肠息肉中医病名、病因病机、中医症状、辨证分型、中医辨证论治、疗效评价标准等内容进行专家调查分析,筛选、优化和完善各项
目的:观察膈下逐瘀汤合四君子汤加减方对原发性肝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瘀血内结症)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症状的缓解情况,并与常规西药治疗组进行对比,客观评价其有效性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