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的投资行为选择问题一直是微观经济学关注和研究的主要对象。由于委托代理关系、信息不对称、契约的不完备以及人的有限理性等原因,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往往使得企业投资行为偏离企业价值最大化原则。本文以委托代理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为理论基础,以资本市场、经理人市场和产品市场为背景,利用契约理论和博弈理论对股东、债权人、经理等利益主体偏离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投资行为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第一章明确界定了非效率投资行为的概念,提出本文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以及论文可能的创新。
第二章研究了不同的融资方式下企业的非效率投资行为。继承梅耶斯等模型基本思想,通过改进剩余分享比例的计算方法,分别在信息对称与信息不对称情形以及股权分置和股权全流通的制度安排下研究了外部股权融资时企业的非效率投资行为,解释了我国证券市场“融资效率和控股效率高而资源配置效率和投资效率低下”的原因,认为监管当局应该促进股票全流通和改善信息披露质量以提高投资效率。建立模型表明中小企业更易遭遇信贷配给,从而导致投资不足,现阶段成立中小企业互助合作组织能最有效地缓解投资不足问题。负债契约中的现金流量索取权次序安排以及股利支付安排都会影响非效率投资行为的总代理成本,最优的契约安排依赖于市场信念,事前的负债水平逆向影响投资水平。内部现金流量充裕将导致投资过度,内部现金流量不足则将导致投资不足。
第三章首先研究了在没有股东监督情况下,经理的投资不足和投资过度行为对企业价值的损害,接着引入股东监督变量研究了不同股权“市场结构”下的非效率投资行为。研究发现,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股权结构中只有当股权集中度达到一定程度后,股东监督才是有效率的,如不考虑股权结构分散风险和积聚资金的能力,达到一定集中度的分散性股权结构和持股比例较大的垄断性股权结构能最有效地降低非效率投资行为的总代理成本。通过将负债水平引入模型,研究发现,存在降低经理代理成本的最佳负债水平,而且最佳负债水平与投资项目报酬率成反比。通过将转型经济的制度特点融合到企业债权人的分类中,建立模型分析了目前并不为学术界广泛关注的高级债权人和次级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研究了经理和高级债权人同盟操纵投资政策以损害次级债权人利益的情形。
第四章具体分析了经理角色生成过程不同阶段管理层的私人利益如声誉考虑、人力资本专有性价值、规模和时间偏好等对非效率投资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企业非效率投资行为的类型不仪与经理的职业生涯各阶段特征相联系,而且与制度环境、项目信息特征和企业发展阶段相关,并不能简单地将经理的投资行为归为投资不足或投资过度。此外,经理过于自信的心理特性同样将导致企业投资过度或投资不足。
第五章主要研究了产品市场竞争环境下的项目选择和遗弃决策中的非效率投资行为。分别从静态和动态不完全信息博弈角度研究了产品市场竞争程度对行业内的技术创新投资项目选择行为的影响,认为出于竞争战略考虑,行业内企业可能存在羊群或反羊群投资行为,企业家行动的先后次序并不一定引起无效率的信息外部性,相反在特定情形下将导致企业投资行为更有效率。产品市场竞争还将导致多阶段项目遗弃决策时的非效率行为。研究发现,经理不愿意放弃失败项目甚至追加投资的行为就导致了项目在初始投资和遗弃时的投资过度,通过改变经理报酬计划结构可以增加经理遗弃失败项目的激励。
第六章是对本文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有关理论的实证。
第七章从资本预算过程的组织、项目的组织、项目的融资方式以及管理层激励计划设计等方面分析了企业应该采取的克服非效率投资行为的措施,研究表明信任激励和物质激励的配合能够更好地降低股东和经理委托代理关系形成的代理成本;银行应该加快商业化改革,提高营运效率;证券监管机构近期需要完善流通股东的表决渠道建设等配套法规,远期内应该重视规范企业信息披露制度,提高信息透明度;会计师事务所和资产评估机构应该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致力于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从而改善项目投资决策的效率和提高企业价值。
第八章对本文作总结性概述并且指出未来进一步研究的可能。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
(1)从股票市场制度安排和信息不对称角度研究外部股权融资对投资行为的影响,认为股权分置制度导致的同股不同价使得国有资产存在高的折算溢价,这导致了我国股票市场融资效率和控股效率高而资源配置效率和投资效率低下。即使股权全流通,控股股东也会利用信息优势操纵投资政策以损害流通股东利益,因此,证券监管机构近期需要完善流通股东分类表决制度,促进股票仝流通,远期应该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提高信息透明度。
(2)扩展了Shleifer&Vishny(1986)以及Stulz(1990)等学者关于股权集中度、投资决策与企业价值的研究,通过建立一个股权“市场结构”的统一框架,同时考虑控股股东与流通股东之间以及股东与经理之间的两类代理成本,认为达到一定集中度的分散性股权结构和持股比例较大的垄断性股权结构能最有效地降低非效率投资行为的代理成本,现阶段应该促使具有真正监督动机的产权明晰的股权适度集中。发展了Myers(1977)和Berkovitch&Kim(1990)等学者关于现有负债导致投资不足的理论,而且关于债务结构的研究考虑了不为学术界关注的不同质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对投资决策行为的影响,从而扩展了股权融资方式和债权融资方式对非效率投资行为影响的研究。
(3)具体分析了经理角色生成过程不同阶段的私人利益如声誉考虑、人力资本专有性价值、规模和时间偏好等对投资决策行为的影响。通过对投资短视理论、工资扭曲理论和多元化投资理论等的有机整合,研究表明,非效率投资行为的类型不仪与经理职业生涯各阶段特征相联系,而且与制度环境、项目信息特征、企业发展阶段相关,这种研究使我们对经理投资行为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入。
(4)构建了产品市场竞争背景下企业技术创新投资的非效率行为的静态和动态博弈模型,研究了羊群或反羊群投资行为对投资效率的影响,加深了对产业竞争影响投资决策行为的认识。研究了线性激励、信任激励对经理投资行为和投资价值的影响,认为信任激励能够加强线性激励的效果,从而为管理激励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