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尊严与中国人权保障战略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ow1223rabbi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分析人格尊严的内涵、要求,人格尊严与各项人权间的内在联系,从人格尊严的视角检视中国现行人权保障战略,提出应以人格尊严为基础保障人权的战略转变。  人格尊严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基于主体行为的自愿性(自由选择)和目的性(价值判断)特点,而要求社会给予普遍地、平等地尊重和认可,不得侵害或剥夺的属于人的特殊存在状态。人格尊严要求:享有基本的生活水准、平等的社会成员身份获得承认、自主地选择生活方式、不断促进存在状态的提升。  《世界人权宣言》是目前获得认可最广泛的人权规范。解读反映其基本精神的序言,可以得出宣言所隐含的对人格尊严与各项人权内在联系的认识:人格尊严是人权产生的价值基础与目的所在,人权是维护与促进人格尊严的手段;分析宣言所列出的人权清单,可以发现共计30条规定,皆是围绕如何满足人格尊严的要求而设定。  中国现行人权保障战略是以“利益”为基础的人权保障战略:以经济的“增长”为基础,以政策为指导,效率优先,有失公平,注重结果,轻视程序,以福利救济为主要方式,以保障最大多数人的迫切权利需求为目标。其局限为“保障而缺乏尊重”,主要体现为:工具性地享有权利、被动性地享有权利、依赖性地享有权利、受限制地享有权利、不平等地享有权利。  中国现行人权保障战略应当转变为以“人格尊严”为基础的人权保障战略: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以法律为指导,公平与效率并重,程序与结果兼顾,以提高人的能力为主要方式,以促进个体的自由发展为目标。中国公民权利需求的转变使得及时转变人权保障战略成为必要,中国发展总体战略的转变使得转变人权保障战略成为可能。转变人权保障战略的四条路径为:开放的政治过程、公正的司法过程、多元的公民参与、高效的现代政府。
其他文献
针对目前一些农村地区存在的直接选举产生乡镇长的现象,一部分基层群众与学者持肯定意见,认为这是新中国未来民主普及的发展基石,他们支持乡镇长直选活动,并且倡议修改法律,
随着市场经济向世界的扩张和全球依存性的不断加强,跨国公司得以迅猛发展。目前跨国公司社会责任相关理论和立法实践相对滞后,发展中东道国经济落后,法制政策环境相对宽松,跨
高校辅导员队伍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大学生成长和维护学校、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是高校大学生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
随着金融业务不断创新,应收账款质押已成为国际和国内融资的新型担保方式。世界各国也在逐渐完善相应的法律规定。美国《统一商法典》统一了担保权益制度,确立了应收账款可以
经过三十几年的发展,广西研究生教育从无到有,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但是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一步推进以及社会经济政治的转型和变迁带来的深刻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