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创面组织血管紧张素Ⅱ及其受体表达的研究

来源 :内蒙古医学院 内蒙古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检测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过程中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 Ⅱ)、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Angiotensin Ⅰ coriverting enzyme,ACE)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1和AT2表达的时相性变化和组织细胞定位,阐明AngⅡ、ACE及AT1和AT2在皮肤创面愈合过程中的表达规律。 方法:建立大鼠背部全层皮肤缺损模型,采用HE染色观察不同时间点皮肤组织结构及特征,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皮肤创面愈合过程中AngⅡ、ACE、AT1及AT2表达的时相性变化及组织细胞定位。采用RT-PCR法检测ACE、AT1及AT2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 结果: 1.大体观察:创面面积随伤后时间延长而逐渐缩小,到伤后21d几乎所有创面完全愈合。 2.光镜下观察伤后不同时间点皮肤组织结构及特征,结果如下:伤后第3d有少量肉芽组织形成;到伤后第7d肉芽组织增厚,新生毛细血管丰富,有少量炎性细胞,成纤维细胞较多;伤后第14d可见大量的肉芽组织生长,胶原沉积增多,上皮覆盖增加,炎性细胞减少。伤后第21d所有创面均被新生上皮覆盖,创面已经完全愈合,炎性细胞和新生血管减少。 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大鼠正常皮肤有.AngⅡ、ACE、AT1、AT2的表达,但表达量少。在正常皮肤AngⅡ主要定位于表皮及毛囊外根鞘,而ACE、AT1、AT2等定位于毛囊外根鞘和皮脂腺,表皮层未见阳性染色。在大鼠创面愈合过程中AngⅡ主要在新生血管壁和新生上皮有表达,伤后3d其表达减弱,伤后7d恢复到正常水平,伤后14d达高峰,伤后21d创面几乎完全愈合,AngⅡ表达恢复到正常水平。在创面愈合过程中ACE、AT1、AT2除了新生血管壁以外,其余部位未见阳性染色,在此过程中三者表达变化基本一致,即伤后7天开始表达明显增加,伤后14d达高峰,伤后21d恢复到接近正常水平。 4.RT-PCR结果显示在正常皮肤和损伤后的皮肤组织中均有AT1、AT2及ACE基因mRNA表达。在伤后3dAT1、AT2及ACE基因表达逐渐增加,伤后14d达高峰,与正常皮肤中的表达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伤后21d创面几乎完全愈合,AT2及ACE基因表达明显减弱,但AT1表达仍高于正常皮肤表达。 结论: 1.大鼠皮肤组织损伤愈合过程中AngⅡ、AT1、AT2及ACE表达规律为:蛋白水平上,伤后3d表达减弱,伤后7d恢复到正常水平或开始增加,第14d达峰值,第21d恢复到正常水平;基因水平上,伤后3d开始增加,伤后14d达峰值,第21d恢复到正常水平或仍高于正常水平。 2.AngⅡ可能通过AT1、AT2受体参与大鼠全层皮肤损伤愈合过程。
其他文献
目的:  通过对泰安地区低水平HBsAg人群进行HBV-DNA与PreS1Ag联合检测,分析联合检测对低水平HBsAg检测的价值,为该类人群乙肝的早期诊断、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通过泰安
介绍了7B04铝合金520mm×1820mm规格扁铸锭的应用前景,该规格为7B04合金迄今为止生产的最大规格;为了摸索新工艺,从合金特性出发,制定出合理的铸造工艺参数,并对铸锭切取试片
目的:  目前关于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KI67等常用临床肿瘤标记物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关系的研究有两个特点,第一是数量比较多;第二是存在的争
目的:通过上颌窦三维立体重建,进一步研究上颌窦的立体形态、位置及与相邻器官、结构之间的毗邻关系,为临床种植牙、拔牙及外伤和肿瘤手术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也为临床研究及人类学
背景:多聚谷氨酰胺(polyglutamin,polyQ)疾病是一类神经退行性疾病,该疾病是由于基因编码区域存在的CAG三碱基出现多余重复,导致翻译产物中谷氨酰胺重复数增加而引发,目前尚有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应用蒙药顺气补心十一味丸干预对实验性心肌梗死大鼠的射血分数与非梗死区心肌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的影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