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泵阀空蚀特性的研究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11217855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包括传动、控制和检测在内的液压技术已经成为一门基础技术,它对现代机械装备技术的进步有着重要的影响。近年来,液压技术将微电子技术和大功率控制对象紧密连接起来,成为现代控制工程中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环节和手段。当前,液压技术主要的发展方向为高压、高速、大功率、低噪声、高可靠性,高集成化,并取得了重大的发展。但是,在高压和高速液压系统中很容易产生空化现象。由于空化现象不可避免地产生气泡,如果对气泡溃灭的位置控制不当,气泡就会在固体壁面附近聚集,甚至溃灭,进而造成液压元件的空蚀破坏,同时伴有强烈的空蚀噪声。由于空化与空蚀问题对液压系统危害的严重性和复杂性,实际工程中需要在现有的条件下运用简单的技术和方法,准确、快速地判断元件的空蚀和噪声特性。针对上述问题,本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利用流场CFD数值计算、噪声试验、流动可视化,和空蚀噪声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手段,对高压、大功率系统中的主要元件——高压轴向柱塞泵和液压控制阀节流部位的空蚀特性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对柱塞泵设计过程中的空蚀特性,提出一种通过分析减压槽出口处的射流方向来评价高压轴向柱塞空蚀特性的方法;另外,对液压控制阀设计过程中的噪声特性,提出一种基于沿流动方向,分布阀座上的压力和速度方向的空蚀噪声特性评价方法。论文主要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从空化与空蚀理论出发,分析了高压系统中液压元件空蚀破坏的机理。从声源和声音传播角度出发,提出了如果空化泡的溃灭中心点离固体壁面远时,振动就会被液体衰减,噪声就小;反之,溃灭中心点离固体壁面近或在壁面上时,振动不但不会被衰减,还很容易通过固体传到空气中,噪声就会很大。由此得出结论:不管从控制液压元件的空蚀还是控制噪声方面考虑,都应该通过改变元件结构,使空泡溃灭中心点远离元件的固体壁面。2)通过对论文中所用CFD技术知识的介绍,为解析建模提供了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考虑液压油的可压缩性,利用移动网格技术建立了轴向柱塞泵配流过程的三维瞬态计算模型;建立了两种结构系列液压锥阀的二维稳态模型,以及两种结构非全周开口液压滑阀的二维稳态模型。3)通过对高压轴向柱塞泵配流过程进行CFD数值计算和试验研究,结合射流和空泡溃灭理论,分析了高压轴向柱塞泵泵腔内产生空蚀的原因。最后,提出了一个通过分析节流槽出口处的射流方向来评价高压轴向柱塞空蚀特性的空蚀评价方法,即将节流槽出口的射流角范围30°~60°作为评价高压轴向柱塞泵空蚀特性的标准。4)对液压控制阀的节流特性进行了CFD数值计算和试验研究。结合噪声传播理论和空泡溃灭理论,分析了液压控制阀产生空蚀噪声的机理。通过对沿流动方向,分布在阀座上节流部位的压力和速度方向进行积分加权处理,提出一种基于节流口处阀座上压力和涡流的液压控制阀空蚀噪声评价指数C_N。
其他文献
利用漆酶对羟基酪醇(hydroxytyrosol,HT)进行酶促氧化聚合,运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傅里叶红外光谱、凝胶色谱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对聚合产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形成的聚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国的各个行业在技术领域都有了一定程度的革新。我国的广播电视行业,在数字化、信息化时代,也迎来了机遇,进入了发展的高峰期。广播电视向信息化
为了得到富含植物乳杆菌酸奶的加工工艺参数,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优化酸奶的工艺参数。以感官评价为指标,通过极差分析,确定最佳加工工艺参数为:嗜热链球菌、保加利亚乳杆菌
IP视频监控承载系统是一种新型的媒体综合应用技术,类型主要有视频、音频、数据等,可以实现音视频编码/传输、存储、视频回放和音视频解码/观看等业务功能.本文通过合理的网
采用双向电泳技术对牛羊乳品的蛋白质指纹进行分析。首先通过全乳图谱分析牛羊乳的差异蛋白,然后针对婴幼儿配方粉、乳清粉等开展方法特异性研究,通过婴幼儿配方粉添加实验开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新媒体渐渐成为了时代的宠儿。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直接影响了媒体发展的方向、格局以及信息传播的方式和环境。因此,在这种背景下,编导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尤为重要,必须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来实现新媒体课程的创新,同时,还必须通过多种方式方法让编导专业学生的思维、实践与新媒体相融合,从而培养出新媒体时代下具有较高水平和能力的编导人才。
建立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magnetic molecular imprinted polymers,MMIPs)提取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乳及乳制品中4种伪蛋白(三聚氰胺、环丙氨嗪、双氰胺和缩二脲
实验对西藏和东北东宁两地不同品种黑木耳营养组成和品质结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黑木耳总糖、还原糖、粗纤维、粗脂肪等常量成分受基因型影响显著,西藏独特环境主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