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肺癌目前是男性癌症病人的首位病因,也在世界范围有着较高的病死率。尽管近年来新的治疗方式不断出现,肺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依然较低。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s)为代表的分子靶向治疗药物不断涌现,在肺腺癌患者的临床治疗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EGFR基因靶向治疗药物临床应用过程中,患者会出现耐药的情况,使得此类药物无法发挥效果,肿瘤难以控制。针对这部分耐药病人的肿瘤组织进行分析后发现,半数以上的患者肿瘤细胞中发生了继发性EGFR T790M基因突变。在之前的研究中,我们发现一部分患者的肿瘤组织中存在原发性的EGFR T790M突变,本研究将这部分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基因突变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以期得出原发性EGFR T790M突变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目的]该研究目的在于揭示原发性EGFR T790M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分子改变与临床特征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为单一研究单位,在诊断为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肿瘤标本中检测EGFR, KRAS, BRAF, HER2, PIK3CA等基因突变及EML4-ALK基因融合。并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技术检测EGFR和c-MET基因扩增。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被用来检测PIK3CA, p-AKT及m-TOR蛋白的表达。并收集性别,年龄,病理分期,肿瘤分化,吸烟史,病理亚型,无进展生存期及总生存期的临床资料,并与分子分型做进一步比较分析。[结果]我们在1903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共发现783例患者携带EGFR突变。在783例携带EGFR突变的患者中,有321例含有EGFR L858R突变,占所有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总数的41%,有337例患者携带19外显子缺失突变,占所有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总数的43%;有39例患者携带20外显子插入突变,占所有肺癌患者总数的5%;有16例患者同时携带T790M与L858R或其它EGFR突变双突变,占所有肺癌患者总数的2%;有7例患者携带19外显子插入突变,占所有肺癌患者总数的1%;18外显子点突变患者有16例我们在16例病人的肿瘤组织中检测到了原发性EGFR T790M突变;还有6%的患者携带罕见点突变。携带EGFR-T790M突变的这部分病人中没有发现c-MET基因扩增的共存。相较于含有EGFR 19外显子缺失和L858R突变的病人,EGFR扩增的病例数目在含有T790M突变的病人中也比较低。在16例标本中,4例检测到有PIK3CA蛋白的高表达,8例检测到有p-AKT蛋白高表达,3例检测到有mTOR蛋白高表达。相较于含有EGFR19外显子缺失突变的病人,原发性EGFR T790M突变患者的总体生存期显著缩短。[结论]本研究在1903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描述了含有原发性EGFR T790M突变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分子特征。揭示了该种突变作为不良预后预测因素的意义。尽管T790M突变可以诱导继发性的EGFR-TKIs类药物耐药,但是它或许并不能成为诱发肿瘤的独立因素,必须与19外显子缺失及L858R突变共存才能诱导肿瘤发生。虽然原发性EGFR T790M在临床上是一种少见的情况,但针对这部分患者的治疗方案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