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在生态文明成为国家战略背景之下,风景园林的“生态性”已经成为学科发展研究的重要议题。但另一方面,生态知识作为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重要理论工具,如何在实践中有理、有据、有效地得到运用并未获得充分的回答。如何从“科学性”主导的生态学语言转化为“空间性”主导的景观规划设计语言,是从业人员必须面对的关键性问题。在过往研究中,“生态设计语言”作为景观生态化设计的基础理论与方法扮演着沟通二者桥梁的角色。而其中以“图式语言”为代表的相关知识虽然具备着重要作用却由于其“语言百科”的特性在实践中并未得到广泛的运用,笔者认为,具备“成语”特性的“生态手法”由于其提供固定空间模式以及对接项目类型等特征正是弥补这一缺陷的合理手段。另外,城市综合性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系统中的核心角色,频繁出现于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实践之中。故本文以生态手法为研究主体、城市综合性公园为客体对象,研究二者之间的联系,旨在系统归纳总结城市综合性公园的生态手法并使其具备可证性、可行性及可表达性。最后以此为例探索一套言之有理、行之有效、逻辑缜密的生态知识向生态实践的转化路径。论文分为六个章节,以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逐步深入。第一章,对论文涉及的背景、意义、国内外发展情况、核心研究方法以及逻辑框架进行梳理,确定了基本研究内容及路径。第二章,对支撑研究的城市综合性公园、生态手法等基本概念进行辨析,以界定清晰的研究对象与范围,同时提出“E-T-P-C”的研究指导途径,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及路线基础。第三章,运用“E-T-P-C”指导途径从生态学理论机制及案例提炼中推导基于多生态目标、多尺度的生态手法集合,并通过理性归纳取舍,整合提出多目标、多尺度下的不同城市综合性公园理想空间指导模式,并运用分类典型案例验证方式初步证实了手法成果的有效性。第四章,将研究成果再次带入典型案例—苏州狮山公园,对其进行二次综合验证与修正,导出最终成果。第五章,选取西安兴庆公园为例,运用应用基础研究部分核心成果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改造策略,以验证生态手法与理想空间指导模式的可操作性。第六章,结论部分,对本文所提出的“E-T-P-C”转化途径、多尺度、多目标的手法集合及多尺度多目标的理想空间指导模式等创新内容进行提炼、归纳与总结。研究最终共导出宏观手法16项、中观手法28项、微观手法103项,宏观理想空间指导模式8个,中观4个,微观必要基底5个。本文创新点:(1)建立了一套生态知识向生态实践的转化路径。指以城市综合性公园、生态手法为载体建立了基于“E-T-P-C”研究途径的生态知识与生态实践的转化路径。为生态学基础理论转化至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应用建立了一套相对逻辑缜密、言之有理、行之有效、具有普适性的转化路径;(2)提炼了一套可行的手法集合。指基于生态学基本理论与案例提炼对城市综合性公园多尺度、多目标的空间生态手法进行理性推导与归纳总结,使生态手法均具备可证性;(3)归纳了一套多尺度的空间模式集合。指通过对生态手法的理性归纳、取舍与整合,获取具备一定典型性的理想空间指导模式,从而建立多尺度的城市综合性公园理想空间指导模式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