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作为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两大动力,助推了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新型工业化是新型城镇化的经济支撑,新型城镇化为新型工业化提供承载空间,二者协调发展是经济增长的重要的支撑和保障。成渝城市群是我国西部经济相对发达、人口和城镇分布密集、综合实力较强的区域之一,其发展目标要“努力建设成为西南地区经济中心,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全国内陆开放高地和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而新型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水平及两化协调发展对实现上述目标至关重要。本文以成渝城市群34个地区单元为例,分析成渝城市群两化协调发展水平。首先通过对相关文献和理论的总结和述评,并紧紧围绕中国特色这个社会大背景,构建本文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成渝城市群两化协调发展水平进行实证分析,并利用ArcGIS软件,分析两化协调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并根据成渝城市群2013-2017年的面板数据做影响因素分析,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对的政策建议,以促进成渝城市群两化协调发展。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发展水平上升,区域差距拉大。2013-2017年以来,在两化发展水平方面,成渝城市群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水平逐年提高,但是区域间差异却在不断扩大;在两化协调发展水平方面,成渝城市群整体的两化协调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并且重庆区域的两化协调度增加值普遍高于四川地区,两化处于协调发展的地区个数由2013年的3个发展为2017年的15个,失调个数由31个下降为19个。(2)整体呈“发展主轴高、两边低”的空间分布格局。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两者的发展水平和两化协调水平呈相似的空间分布,整体以重庆主城区和成都为两大核心增长极,呈“成渝城市群发展主轴高、两边低”的空间分布格局。(3)六大影响因素对两化协调度均有正向促进作用。成渝城市群两化协调发展与其社会经济水平、政府财政能力、工业化水平、居民消费需求、社会固定投资和市场开放程度有密切关系,通过实证发现各自变量的系数均为正,其影响力度依次是居民消费需求、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固定投资、工业化水平、市场开放程度和政府财政能力,其中居民消费需求和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两化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而政府财政能力和工业化水平存在空间竞争效应,即“虹吸效应”。最后依据实证研究结论,从提高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及其两化协调发展水平三大方面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通过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的思想来助力成渝城市群高速高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