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股首次公开发行折价现象是IPO研究领域的谜团之一,自从被提出之日起就受到了金融学者和财务专家们的广泛关注。在IPO折价之谜提出之后的20多年里,国内外许多学者提出了各种假说对之进行解释,但由于它们与证券市场上所发生的事实仍有很大出入,因此IPO折价问题的理论解释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
股票流动性是资本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其他金融资产一样,流动性对股票收益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因为投资任何一种金融资产取得的收益都必须通过具有较高的流动性的市场来实现。此外,根据资产的套利定价模型,股票收益与影响股票价格的各种敏感因素相关。如果假定资本市场的参与者都是理性的,那么,从直觉上我们应该得出:为了不减少投资者的财富总额,市场必须对具有较低收益的股票提供额外的补偿,否则将没有投资者愿意拥有这些收益比较低的股票。流动性显然是一个非常好的补偿变量。从国外大量的研究结果来看,流动性与股票收益呈负相关关系。因此,在新股首次公开发行时,对流动性较低的股票,发行人和承销商为了吸引投资者购买,将提供较高的超额收益率,补偿低流动性所带来的风险,所以折价程度更高。
本文使用中国市场2006年至2007年的上市公司数据,选取合适的股票流动性度量指标,对长期困扰学术界的新股折价发行进行了实证分析。我们发现:我国IPO市场存在明显的折价现象,同时股票流动性对IPO折价现象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流动性高的股票,IPO折价程度低;流动性低的股票,IPO折价程度高。实证结果符合我们的预期,从而本文从流动性这个新的角度来对IPO折价之谜做出新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