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蒜属(Lycoris Herb.)是石蒜科(Amaryllidaceae)一类具鳞茎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全世界约20种左右,我国有15种及1变种,10种为中国特有,主产我国长江以南以及日本、韩国,老挝和缅甸也各有1到2种。石蒜属植物是一类优良的观赏和药用植物,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同时,石蒜属植物的染色体核型变异大,且易于观察,也是细胞生物学和系统发育等领域研究的好材料。本研究选取了石蒜属有代表性的15个种以及2个遗传背景清楚的人工杂种,共20个材料,通过cpDNA trnL-F和atpB-rbcL序列分析,结合形态和染色体核型特征,进一步研究石蒜属种间关系和可能的杂交起源,结果表明:20种材料被分成两大支,各支具有很高的自展值支持及分辨力:第一支包括了杂种1、杂种2、矮小石蒜L.radiata var.pumila、麦秆石蒜L.straminea、江苏石蒜L.houdyshelii、二倍体石蒜L.radiata var.radiata、三倍体石蒜L.radiata var.radiata、黄花石蒜L.flavescens、血石蒜L.sanguinea var.sanguinea、红蓝石蒜L.haywardii、玫瑰石蒜L.rosea、换锦花L.sprengeri、短蕊石蒜L.caldwellii和乳白石蒜L.albiflora。第二支包括中国石蒜L.chinensis、忽地笑L.aurea、长筒石蒜L.longituba、香石蒜L.incarnata、鹿葱L.squamigera、黄长筒石蒜L.longtiba var.flava和安徽石蒜L.anhuiensis。cpDNA序列揭示的石蒜属种间关系,与ITS研究的结果相似,与染色体核型的分类结果相吻合,即具有近端部着丝粒(A)染色体的种与具有中部(M)和端部(T)着丝粒染色体的种各成一支;不同之处在于具有中部、端部和近端部着丝粒混合型染色体的种分散在这两支内,进一步证明具有中部、端部和近端部三种着丝粒类型染色体组的石蒜是杂交起源的假设。结合2个人工杂交种分析,依据cpDNA母系遗传特点,揭示换锦花为短蕊石蒜和乳白石蒜的母本,矮小石蒜为麦秆石蒜和江苏石蒜的母本。通过改进染色体制片技术、摸索探针标记方式与原位杂交流程,利用原位杂交技术对石蒜属杂交起源进行了初步研究,为进一步揭示二倍体杂交起源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