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膜下滴灌水稻具有节水节肥的效果。然而,与传统淹灌水稻相比,膜下滴灌水稻耐逆境能力可能减弱。本文在膜下滴灌条件下,探究水稻幼苗大量死亡、井水灌溉产量显著下降的主要原因,通过向土壤中添加Na Cl、降低或升高土壤温度,旨在说明土壤温度、盐分,以及土壤温度和盐分的交互作用抑制滴灌水稻生长的原因,为膜下滴灌水稻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于2014年--2015年分别在天业农业研究所大田(小区试验)和石河子大学农学院试验站网室(盆栽试验)中进行。供试水稻品种为T-43(Oryza sativa L.cv.T-43)。盆栽模拟试验一为两因素试验,两种灌溉方式(滴灌和淹灌,分别缩写为DI和FI)和三个土壤温度(18℃、28℃和36℃,分别缩写为T1、T2和T3)。当水稻生长至分蘖期(TS)、拔节孕穗期(BS)、灌浆期(GS)时,将盆钵移至水浴控温的三个水槽中接受温度处理25天。本试验旨在探究灌溉方式对水稻温度逆境适应性的影响,滴灌水稻不同生育时期对低温逆境的适应性。小区试验为两因素试验,设置两个盐分梯度为,即低盐区LS(Low Slat,总盐1.50 g kg-1)和中盐区MS(Medium Salt,总盐2.58 g kg-1)。根据水稻与滴灌带的位置,距离滴灌带12 cm为内行(NL)、距离滴灌带22 cm水稻记为外行(FL);通过检测土壤盐分离子浓度、水稻干物质、叶片SPAD值、产量等研究不同盐分含量对内外行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盆栽模拟试验二为两因素试验,两个盐分处理(0和1.8 g kg-1(盐分/土壤)Na Cl,分别缩写为S0和S1)和三个温度处理(18℃、28℃和36℃,分别缩写为T1、T2和T3)。当水稻幼苗生长至一片完全叶时,将所有的盆钵放置在三个不同水温的水槽中进行温度处理10天。本试验的目的是研究土壤盐分和温度对滴灌水稻幼苗生长的危害程度。【结果】本文研究在膜下滴灌条件下,水稻受土壤低温、盐分以及盐分和土壤温度的交互作用的影响,探明(1)土壤温度和灌溉方式对水稻生长、养分吸收的差异规律,(2)土壤温度、土壤盐分和土壤温度的交互作用对水稻幼苗盐害机理。为膜下滴灌水稻广泛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其主要结果如下:(1)低温诱导水稻叶片黄化、抑制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形成。不同生育时期水稻对温度的响应相同,滴灌水稻受低温的冷害表现为BS>TS>GS,拔节孕穗期低温导致滴灌水稻不能形成产量。与水稻灌浆期低温处理相比,分蘖期和孕穗期低温对水稻生长、叶片SPAD值和产量有更明显的影响,并且低温对滴灌水稻的影响大于淹灌水稻。(2)增加土壤温度有助于水稻根系对N、P、K吸收和积累。水稻地上部对N、P、K元素的累积量大于根系,说明其在植株体内容易运输。淹灌栽培有利于水稻根系吸收P、K和地上部对N、P、K积累,但是滴灌栽培有助于根系对N的吸收。(3)膜下滴灌条件下盐分离子迁移距离不同,K+、Na~+和Cl~-迁移距离较远,因此对外行水稻的生长影响较大。盐分导致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明显下降,分蘖期发育延迟、抽穗不整齐和生育时期延长。(4)滴灌条件下土壤表层的Na~+随土壤温度的增加明显增加。高温导致水稻地上部Na~+积累增大,幼苗死亡率、脯氨酸、丙二醛浓度增加,水稻生物量减小。高温和盐分的交互作用抑制水稻生长和降低水稻生理活性,低温与盐分的交互作用促进了水稻生理活性,并且高温与盐分的交互作用大于低温与盐分的交互作用,因此盐分与高温的交互作用对滴灌水稻的抑制作用更强。水稻不耐盐的主要原因是吸收总量的70%Na~+积累在地上部,导致毒害增强。【结论】(1)低温导致滴灌水稻生长缓慢,对N、P、K的吸收减小,SPAD值明显减小,生育时期延长,产量严重下降。分蘖期低温对淹灌水稻有明显影响,但是对孕穗期和灌浆期的淹灌水稻生长没有显著影响。因此低温对滴灌水稻的危害大于淹灌。(2)不同生育时期低温对水稻的胁迫程度不同,表现为拔节孕穗期>分蘖期>灌浆期。(3)膜下滴灌条件下,Na~+和Cl~-随水分运动而迁移,最后分布在湿润体的边缘,导致外行水稻活力下降、生育时期推迟,生物量和产量明显下降。(4)盐分与高温交互作用导致地上部Na~+、脯氨酸和丙二醛浓度增加,生物量下降,最后导致幼苗死亡率上升。因此,滴灌水稻是对盐分和温度极为敏感种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