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资源集聚对区域创新的溢出效应研究

来源 :北京化工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wangzhenyu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等学校不仅是我国创新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科研主体而且集聚了大量的创新资源,在供给侧改革大背景下深度研究高校创新资源的集聚与地区创新的关系,能更好的优化创新资源在高校和地区间的配置并提升综合创新效率。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各省市高校创新资源的集聚水平以及各省市创新效率现状,在考虑环境因素的基础上,引入地理距离权重矩阵,从本地化和异地化两个角度实证分析了高校创新资源对区域创新效率的溢出效应。考虑到资源集聚的外溢性与地理距离是负作用关系,为减小测度误差,因此在实证研究中将各省市划分为了东部、中部和西部,从区域角度加以分析研究,得到研究结果如下:(1)2006-2015年中,东部各省市高等学校的两大创新资源集聚程度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分散趋势,且随着时间变化,这种差异性逐渐增大;中部各省市高等学校两大创新资源的集聚则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分层现象;西部地区高校创新财力集聚水平自2006年以来呈现出逐渐集聚的趋势,而其高校创新人力资源的集聚波动相对较为明显且无明显变化趋势。(2)整体上我国区域创新效率值按照东部、西部和中部的顺序依次递减,且区域内各省市间差距较大,主要与地区地理环境受限、经济发展差异较大、要素配置不均衡有关。(3)当前高校创新资源的集聚对创新效率的作用是非线性的,集聚效应的正向溢出需要合适的集聚水平。各地区高校创新资源集聚对创新效率异地化效应的弹性系数绝对值远大于其他变量且多呈现出负向效应。说明高校集聚的创新资源仍处于相对较为闭塞的环境中,高校间资源共享程度不足,并未充分发挥高校创新资源集聚的外溢性优势。此外,环境因素中经济发展水平和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对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创新效率的影响方向相反,而产业结构则都表现出负向溢出效应。表明当前我国产业结构的失衡未能有效地为创新活动提供有力的市场环境保证。
其他文献
采用Fe^2+协同H2O2/O3氧化处理水中的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研究表明Fe^2+的存在消除了HO2O对O3的抑制作用,并使H2O2/O3对DMP的去除率大幅提高了31.75%。DMP质量浓度为50mg/L、初始pH为
介绍了超声波技术的基本原理,概述了超声波和各种超声联用(超声波与紫外光、过氧化氢、臭氧、Fenton试剂等联用)技术降解氯代有机物的效果和影响因素,总结了氯代有机物降解机理与
介绍了废水厌氧处理系统中微量金属营养元素生物有效度的概念,分析了影响微量金属营养元素生物有效度的诸多因素.厌氧生物处理系统存在微量金属营养元素并不等于存在微量金属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纤维蛋白裂解产物(FDP)、抗凝血酶-Ⅲ(AT-Ⅲ)联合检测用于诊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实验诊断及治疗监测的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3月该院同时检测D
筛选了一株能较好利用维生素B12发酵废液并能得到单细胞菌体蛋白(SCP)的菌株.通过正交试验研究该菌株,得到其利用废液的最佳发酵条件.研究结果表明,使用该菌株能大大降低发酵
<正>目的:分析1846例夜间阴茎涨大试验(NPT)的资料,探讨NPT对ED的诊断价值和检测方法本身存在的问题。方法:自2008开始NPT检测,共计1846例。选取最新检测且资料完整的100例进
会议
开发了Trich-6771氯化物体系三价铬电镀装饰铬新工艺。研究了工艺参数对沉积速率的影响,介绍了镀液的维护方法和注意事项。用赫尔槽试片测得在10A/dm~2电流密度下镀铬速率达
基于1997年12月“中日副热带环流合作调查”航次获得的CTD及ADCP测流资料,以及1997年11月至12月日本“长风丸”号调查船在东海获得的CTD资料,分别采用改进逆方法及改进动力计
采用内电解法处理偶氮染料废水。正交实验结果表明,铸铁铁屑加入量对废水脱色率的影响最大,其次是酸性反应pH,再次是碱性反应pH,最后是碱性反应时间。最佳处理工艺条件为:铸铁铁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