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等学校不仅是我国创新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科研主体而且集聚了大量的创新资源,在供给侧改革大背景下深度研究高校创新资源的集聚与地区创新的关系,能更好的优化创新资源在高校和地区间的配置并提升综合创新效率。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各省市高校创新资源的集聚水平以及各省市创新效率现状,在考虑环境因素的基础上,引入地理距离权重矩阵,从本地化和异地化两个角度实证分析了高校创新资源对区域创新效率的溢出效应。考虑到资源集聚的外溢性与地理距离是负作用关系,为减小测度误差,因此在实证研究中将各省市划分为了东部、中部和西部,从区域角度加以分析研究,得到研究结果如下:(1)2006-2015年中,东部各省市高等学校的两大创新资源集聚程度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分散趋势,且随着时间变化,这种差异性逐渐增大;中部各省市高等学校两大创新资源的集聚则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分层现象;西部地区高校创新财力集聚水平自2006年以来呈现出逐渐集聚的趋势,而其高校创新人力资源的集聚波动相对较为明显且无明显变化趋势。(2)整体上我国区域创新效率值按照东部、西部和中部的顺序依次递减,且区域内各省市间差距较大,主要与地区地理环境受限、经济发展差异较大、要素配置不均衡有关。(3)当前高校创新资源的集聚对创新效率的作用是非线性的,集聚效应的正向溢出需要合适的集聚水平。各地区高校创新资源集聚对创新效率异地化效应的弹性系数绝对值远大于其他变量且多呈现出负向效应。说明高校集聚的创新资源仍处于相对较为闭塞的环境中,高校间资源共享程度不足,并未充分发挥高校创新资源集聚的外溢性优势。此外,环境因素中经济发展水平和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对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创新效率的影响方向相反,而产业结构则都表现出负向溢出效应。表明当前我国产业结构的失衡未能有效地为创新活动提供有力的市场环境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