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分析个别正常()青年人侧向咬合运动中的()接触状况及其同步咀嚼肌肌电活动,探讨侧向咬合时两者的特征及其相关性,为了解()生理以及指导临床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材料和方法:
收集个别正常()青年受试者42名(男19名、女23名),利用T—ScanⅢ咬合分析系统和BioEMGⅡ肌电测量系统同步测量从牙尖交错位到尖对尖颌位再到牙尖交错位的侧向咬合运动中的牙合接触状况以及双侧颞肌前腹、咬肌、二腹肌前腹和胸锁乳突肌的肌电活动。分析内容如下:①尖对尖颌位牙合接触和肌电活动;②侧向咬合运动过程中()接触和肌电活动;③侧向()接触特征与肌电的关系。用SPSS16.0软件对以上内容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尖对尖颌位(牙合)接触部位包括尖牙接触、前后牙同时接触、多组前牙接触、多组后牙接触、单组切牙接触、单组后牙接触、非工作侧接触、非工作侧(牙合)干扰等八种类型。
2.尖对尖颌位(牙合)接触面积和肌电活动个体差异大。
3.尖对尖颌位颞肌前腹肌电活动工作侧大于非工作侧(p<0.05);左侧尖对尖颌位咬肌肌电活动非工作侧大于工作侧(p<0.05),右侧尖对尖颌位双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腹肌前腹、胸锁乳突肌肌电活动双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从牙尖交错位到尖对尖颌位的侧向咬合运动过程中,若无非工作侧(牙合)干扰,双侧(牙合)接触面积和(牙合)力呈下降趋势,工作侧下降趋势小于非工作侧。
5.从牙尖交错位到尖对尖颌位的侧向咬合运动过程中,颞肌前腹和咬肌肌电活动呈下降趋势,二腹肌前腹和胸锁乳突肌的肌电活动变化趋势存在个体差异。
6.非工作侧接触或(牙合)干扰的颞肌前腹和咬肌肌电活动变化趋势与非工作侧脱离接触者不同;非工作侧接触的二腹肌前腹肌电活动变化趋势类型构成比与非工作侧脱离或(牙合)干扰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工作侧接触、脱离接触以及(牙合)干扰的胸锁乳突肌肌电活动变化趋势类型构成比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工作侧前牙接触时颞肌前腹和咬肌肌电活动大于盾牙接触。
7.左右侧尖对尖颌位(牙合)接触面积与双侧颞肌前腹肌电活动总值呈正相关关系(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524、0.486;左侧尖对尖颌位(牙合)接触面积与双侧咬肌、双侧二腹肌前腹肌电活动总值呈正相关关系(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338、0.415,右侧未发现相关关系(p>0.05);尖对尖颌位(牙合)接触面积与胸锁乳突肌肌电活动未发现相关关系(p>0.05)。
8.侧向咬合运动过程中颞肌前腹和咬肌肌电活动随(牙合)力的降低有下降趋势;二腹肌前腹肌电活动随(牙合)力的降低先为下降趋势后为上升趋势;未发现胸锁乳突肌肌电活动随(牙合)会力变化的趋势。
结论:
1.侧向()工作侧()接触部位除了尖牙保护()与组牙功能()外还存在单组切牙接触、单组后牙接触等类型,组牙功能()包括多组后牙接触、多组前牙接触和前后牙同时接触等三种类型。
2.侧向咬合运动过程中工作侧颞肌前腹在实验所测肌肉中的肌电活动最明显。
3.颞肌前腹、咬肌和二腹肌前腹的肌电活动与侧向()接触部位、面积及()力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