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卫行为必要性判定规则研究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lee198206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于欢故意伤害案、于海明正当防卫案、赵宇见义勇为案等案件的出现,防卫限度问题再次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传统的司法实践在认定防卫是否过限时,往往十分重视损害结果的相当性而忽视防卫行为必要性的判定。通过近几年司法实践中的相关案例可以发现,防卫行为是否必要的判断在实务认定中十分重要,甚至对于案件性质的认定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然而当前防卫行为必要性判定相关的立法以及司法解释较少,理论学界对于防卫限度的认定没有统一标准,对防卫行为必要性具体判定规则的研究不多,均无法为司法实践中防卫行为必要性的具体判定提供统一明确的标准。也正是因此,实践中司法工作人员在防卫必要性具体判定中态度保守,出现了判定标准不一、从事后角度进行判断、忽略防卫人的主观认识等问题。为了更好地认定防卫限度,有必要加强对防卫行为必要性的研究,本文将从防卫行为必要性与防卫结果相当性的关系入手,论述其在防卫限度中的重要地位,分析近年来防卫行为必要性的司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依托于近年来司法机关发布的典型案例,分析防卫行为必要性判定应遵守的规则。本论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导论部分主要论述了防卫行为必要性判定问题的选题背景、选题意义、研究方法以及防卫行为必要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等内容。第一章是防卫行为必要性的相关理论问题概述,对防卫行为必要性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理清了防卫行为必要性和结果相当性的关系,确定防卫行为必要性在防卫限度判定中的地位,并探讨防卫行为必要性的理论基础。第二章是防卫行为必要性判定的实务现状分析,主要通过对裁判文书网中法院判决书和裁定书中涉及防卫行为必要性的相关案例的整理分析,总结我国司法领域防卫行为必要性判定的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不合理之处及其背后的原因。第三章是防卫行为必要性判定的实证案例分析,从最近发生的唐雪案、汤建东案和刘松案入手,结合司法机关的处理意见,分析案件中防卫行为必要性判定时所考量的因素以及所遵循的规则。第四章则是依托上述理论和实证研究,得出防卫行为必要性判定中应遵循主观判断与客观判断相结合、事前判断和一体化评价的一般性原则的结论,并在上述一般性原则的指导下,在具体案件的判定中分别从不法侵害的性质和紧迫程度、不法侵害的强度、防卫工具的使用以及防卫时所处环境等方面分析防卫行为的实施是否有必要性。结语部分对本论文的主要内容特别是防卫行为必要性的判定原则和规则进行总结,以期为司法实践中判定防卫行为是否过当提供帮助,解决我国司法实务中正当防卫认定存在的问题。
其他文献
人们常常用“生态”来定义许多美好的事物。  将生态理念融于设计,已然成为全球通行的潮流。  生态是个复杂的功能体,有机的生命体;不是单点,而是系统。不论自然生态,还是人文生态,即如产业生态也好,人们向往和擘画的,都与“和谐”“健康”“美”“可持续”有关。  曾经,设计在为人类创造现代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的同时,也导致了资源、能源约束的趋紧,甚至不同程度地伤及生态的平衡。由之,冗余和繁缛,过度包装,一
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对中美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实习作个案的差异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国教学实习在教学环境、教学指导、指导教师确定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反映出两国教学
<正>简介:本书作者重点对地铁反恐应急处置风险评估及评估工作流程、地铁反恐预警响应和分级响应,对持刀、枪、爆炸物、生化恐怖袭击地铁的应急处置程序、地铁反恐处置战术、
摘要:通过对美国体育思想发展的回顾,分析美国当代学者对体育的认识,进而辨析“通过身体的教育”和“针对身体的教育”两种观点的异同,得出以下结论,即“通过身体的教育”和“针对身体的教育”两种体育观的主要分歧不在体育手段上,而是在体育目的上。“通过身体的教育”目的众多,与目的的唯一性不符,在实践中表现为教授运动技术,目的是否得以实现无从知晓;“针对身体的教育”目的明确,就是完善人的身体,在实践中表现为健
指出票据市场作为我国企业短期融资的重要渠道和解决企业三角债的有效途径,是商业银行优化资产结构和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重要场所,具有存在的必要性.分析了票据市场中融
对游戏的认识有认识论意义的和本体论意义的。从本体论的意义看来,游戏是人及其活动的存在方式,因此,得出"体育教学是游戏"的命题。本体论意义的游戏属性,揭示了体育教学中的
摘要:现代体育传播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社会文化中引起的效果与反应,一方面表现为对社会文化的进步起着积极推动作用,另一方面表现为对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减少现代体育传播的负面影响不仅要靠体育传播者、观众,也要靠政策、法规和技术的保障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等。  关键词:现代体育传播;传媒;“双刃剑”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8)12-0033-05
20世纪初的二十年 ,是中国长篇小说由传统叙事模式向现代叙事模式转变的过渡时期。一批“新小说”家将接受新知与转化传统并重 ,在创作实践上进行着艰难的探索 ,对小说叙事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