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C分布式视频编码到H.264的转码实现

来源 :北京邮电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TNT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VC分布式视频编码算法建立在Slepian-Wolf (1973)的无损分布式编码理论和Wyner-Ziv(1976)的有损分布式编码理论的基础上,具备扎实的信息论基础,在移动终端等硬件计算能力相对薄弱的设备上应用广泛。H.264是ITU-T于2003年3月在国际上正式颁布的视频压缩编码标准。由于H.264具有比MPEG和H.263等传统视频编码算法更优异的压缩性能,因而其在数字电视广播、视频实时通信以及网络视频流媒体等多个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DVC分布式视频编码的基本特点是编码中舍弃掉复杂的帧间预测过程,因而其计算过程相对简单,编码耗时相对较短,对硬件环境不做太多要求,但编码压缩率相对一般;另一方面,H.264的视频编码过程大量应用帧间预测编码算法,所以计算过程复杂,编码耗时较长,对硬件要求较高,但编码压缩率更优异。基于两种视频编码算法的特点,从DVC分布式视频编码到H.264的转码能够在时间和空间两方面都得到良好的性能,因而在现实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了DVC分布式视频编码到H.264的转码实现。首先,在背景中介绍了视频编码的发展状况、DVC分布式视频编码和H.264的发展历史、国内外对于DVC到H.264的转码研究状况以及整个转码项目的系统架构等;然后,继续对H.264视频编码算法进行详细的研究,研究范围涉及到H.264编解码基本原理、帧内预测、帧间预测以及H.264的句法和语义等,重点阐述了帧间预测涉及到的预测模式以及运动矢量等方面;接着,对DVC分布式视频编码算法的相关技术进行了详细分析,阐述了DVC所依赖的信息论基础、基于变换域和像素域的实现以及编码过程中涉及到的一些关键技术,比如边信息的解码等;随后,详细介绍了从DVC到H.264的转码项目的系统架构中各个模块的实现细节;再接着,着重演示了转码实验,从四个不同的软硬件环境中评估其转码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本论文提供的DVC到H.264的转码实现具备良好的性能;最后,通过一个简单的回顾,对未来DVC分布式视频编码到H.264的转码工作进行了相应展望。
其他文献
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是一种多载波调制技术,它在频域把信道分成许多正交子信道,各子信道频谱相互重叠,这样不仅减少了子信道间的相互干扰,而且大大提高了频谱利用率。由于
骨质疏松症(OP)是一种病因多元、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受损、继而引起骨折危险度升高和骨骼脆性增加的一种全身骨代谢障碍的疾病,是目前严重威胁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随着人类对频谱资源的使用,适于通信的频谱面临枯竭。认知无线电为人类更好的利用频谱资源提供了新的途径。认知无线电首先感知用户周围的无线环境,根据感知结果动态的调整自
随着无线网络的发展,蜂窝无线网络结构日趋复杂,传统的手工规划计算已经不能适应网络的要求。通过计算机进行无线网络规划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无线网络规划软件通过覆盖预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