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对兰州、成都、哈尔滨、郑州、济南和南昌等6个城市105个个体奶牛场2173头奶牛,8540个乳区进行乳房炎发病率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奶牛隐性型乳房炎和临床型乳房炎头发病率分别是59.36%、5.38%,乳区发病率为31.62%、1.65%。桶奶的平均细胞数为7.36×10~5/ml。同时对从六个城市105个个体奶牛场采集的280头份(340个乳室)乳房炎奶样,经细菌分离鉴定共分得12种316株菌,牛只和乳室出菌率分别为84.29%和80%。其中与乳房炎有密切关系的病原菌7种180株,主要为停乳链球菌(37.78%)、大肠杆菌(24.34%)、无乳链球菌(15.56%)、金黄色葡萄球菌(13.33%)、绿脓杆菌(4.44%)、克雷伯氏菌(2.22%)和变形杆菌(2.22%),不同地区的牛场细菌分布有所不同。同时采集桶奶152份,其中119份检出各种细菌,出菌率为78.28%,经细菌分离鉴定分得7种140株菌,其中与乳房炎有密切关系的病原菌4种35株,主要为停乳链球菌(68.57%)、大肠杆菌(17.14%)、乳房链球菌(11.43%)、无乳链球菌(2.86%)。此外,在兰州郊区附近的4个个体奶牛场对259头成年泌乳牛进行了为期1年的综合防治试验,结果临床型乳房炎的头发病率从试验前的7.34%下降到试验后的3.13%。乳区发病率从2.82%下降到1.28%。隐性乳房炎的头发病率从试验前的58.3%下降到试验后的28.52%;乳区发病率从29.61%下降到试验后的15.72%,奶产量每头牛单产平均由4960kg上升到5450kg,提高490kg。该项细菌学调查初步明确了我国个体奶牛场细菌学分布状况,为个体牛场进一步综合防治奶牛乳房炎提供了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