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女大的校园生活研究(1915——1937)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danlx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中国近代女子大学的开端,金陵女子大学(金女大)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教会大学和女子大学的双重身份也使其成为学术界争相研究的热点课题。然而,已有的研究方式主要是集中在以时间为线索的校史和对校长吴贻芳办学思想的评述,始终无法走出“宏大叙事”的窠臼。引入金女大的校园生活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更将其视为历史分析工具。这样,不仅能够还原生活在其中的学生、管理者、教师的“话语权”,通过追随她们的生活轨迹,客观评价教会大学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研究价值,更可以对学校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重新审视,以修改主流校史的既定模式。  学生、管理者、教师这些主体要素的活动共同铸造了金女大的教育环境。作为从封建社会走出的新一代女性知识分子群体,金女大的学生诠释着女性可能扮演的新角色;不同成长经历、文化背景的两任校长,办学理念、管理模式亦有差异;精神上有一直追求的中外籍教师塑造着学校独特的校园文化。在分析这些要素的基础上,分别对不同时期金女大的宗教生活、学习生活、政治生活进行考察,发现:初创时期开设宗教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基督教人格,提供西学课程以迎合中国社会转型,以服务社会的形式表达爱国情感;立案期间注重塑造宗教氛围,强调中西文化的融合,主动协调各方关系以促进注册;立案后将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培养专门人才,开始主流化的努力。作为一所由西方差会创办的教会大学,顺应国民政府要求,宗教性质日益淡化,逐步融入到中国本土教育体系中。  金女大的校园生活并没有随学生的毕业而结束,而是由她们带到校园外,世界各地校友在离开母校后仍能热心校园事务,关注母校发展。在日后的社会生活中,她们亦实践着金陵精神,并在各个领域取得不菲业绩。秉承金女大的优良传统,金陵女子学院在海内外校友的努力下创建,厚生精神也将会逐渐蔓延,通过一届届校友传承下去。
其他文献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快速发展的经济迫切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高等教育体系。党的十八大及安徽省“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中强调要优先发展教育,同时也强调高等教
面对突如其来的汶川特大地震,在生与死的严峻考验面前,广大党员、基层干部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展现了共产党人的英雄气概和先进本色,把大爱书写在那一面
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生活化已成为现代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和谐社会、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中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发、问卷调查法、实地观察法、访谈法、数
期刊
随着网络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民数量的急剧增多,在线学习方式逐渐普及,依托于各类平台的网络课程为网络学习注入了新的活力。网络课程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具有丰富的
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健身性登山运动已经成为大众群体热衷的健身项目,然而频频发生的意外事故使得安全保障成为登山运动健康发展的首要问题。本文综合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