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关联理论角度来分析《红楼梦》中文化受载词的翻译。
关联理论是Sperber和Wilson于1986年提出的一种交际理论,关联理论是一个强有力的认知与交际理论。关联理论认为,听者从每个话语中获取信息时,可能会对话语做出多种理解。但听者不一定能理解话语所表达的全都意义,他往往用一个标准去理解话语。这个标准就是关联性。关联性涉及到两个概念:推理努力(processing effort)与语境效果(contextual effects)。关联性的强弱取决于这两个方面,在相同的情况下,语境效果越大,关联性越强;推理努力越小,关联性越强。根据关联理论,人类的话语交际过程就是寻求最佳关联的过程,即听者在话语理解时能够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而不必付出不必要的努力。
翻译作为一种交际,能够被关联理论所解释。1991年,Gutt把关联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他认为在关联理论框架下,翻译是一种跨语言的两轮交际活动。译者在翻译活动中扮演着双重角色。第一轮由原作者与译者构成,其中原作者是交际者,译者是接受体;第二轮由译者与译文读者构成,译者是交际者,译文读者是接受体。作为接受体,译者要付出努力寻找原文的最佳关联,形成对原文的正确理解,这是翻译过程的第一步;同时,作为交际者,译者要把自己对原文的理解以最佳关联的方式传达给译文读者,表达是翻译的第二步。在两轮交际活动中,最佳关联性都是交际成功的保证。因此,传递最佳关联性就成为翻译的原则。翻译的成功与否就在于是否达到最佳关联。
本文作者认为,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译者应首先从自己的认知语境中选择正确的语境信息推断出源语的文化负载词意义,然后形成自己的交际意图,即决定在翻译的时候在多大程度上传达原文化负载词的信息,同时对目的语接受者的认知语境进行判断,对源语文化负载词进行重构,以保证目标语读者不必纣出不必要的努力而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不管使用什么样的翻译方法,只要不违反关联原则,达到了最佳关联,就是成功的。
本研究表明,译者在处理《红楼梦》中的负载词时,尽可能地采取了保留文化负载词的形式。译者的交际意图是让译文读者付出一定的处理努力去获得语境效果,了解汉语文化.
本文通过运用关联理论来对杨宪益夫妇翻译的《红楼梦》中的文化负载词进行评析,来探讨关联理论在指导经典小说中文化负载词翻译的作用与意义,这将有助于翻译、传播源文化信息和丰富目标语文化.
本文正文由五部分构成.
第一章简述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问题以及研究意义。
第二章回顾了众多学者对《红楼梦》英译本的研究,尤其对杨宪益夫妇《红楼梦》英译本的研究,然后指出本研究的优势.
第三章为本文的理论框架。首先介绍Sperber&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及有关基本概念。然后进一步介绍Gutt的关联翻译理论,在关联理论的框架内分析翻译的过程,最后,作者指出翻译的原则即达到最佳关联。
第四章为文章的主体部分。首先介绍国内外众多学者对文化负载词的不同定义,结合本文的研究范围对“文化负载词”进行概念界定,依据奈达对文化的分类方法对《红楼梦》中的文化负载词进行分类。其次主要从关联角度对杨宪益在翻译《红楼梦》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过程及所使用的翻译方法进行具体分析。
第五章是全文的结论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