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以汉源桃花李为材料,分别调查其果实流胶病的发生规律;用培养病菌的方法对发病果实进行病菌培养,未培养出病菌。测定不同发病级别李果实的钙、硼、氮、钾、果胶、纤维素、半纤维素、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果胶甲酯酶、纤维素酶的变化情况,探究李果实流胶病的发病原因;用0.05g/L、0.07g/L、0.1g/L的硼砂,0.5g/L、1.0g/L、1.5g/L的氯化钙喷施叶面,用清水处理作为对照,分析比较各处理对李果实流胶病的防治效果,从而找出有效防止李果实流胶病的方法。研究结果如下:(1)经过2013年的田间调查,发现后100d,即第二次果实膨大期,果实流胶病开始发病。第三次果实膨大期,即花后115d至145d发病最为严重,病情指数高达21.71%。整个生长发育期发病率高达34.47%。(2)测定不同发病级别果实Ca、B、K、N含量,通过显著性分析发现发病果实Ca、B含量大致呈现显著性高于正常果的变化趋势,K、N含量与正常果差异性不显著。表明Ca、B与李果实流胶病关系密切,K、N与该李果实流胶病无直接关系。(3)通过显著性分析发现,三种不同发病级别李果实PG、Cx活性显著高于正常果,而PME无显著性差异;不同发病级别李果实TP、Cx显著低于对照,HC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表明PG、Cx、TP、CEL与李果实流胶病关系密切,PEM和HC与果实流胶病无直接关系。(4)叶面喷施钙、硼之后,果实中钙、硼含量均高于对照,且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果实中PG、Cx活性降低,TP、CEL活性升高,果实病情指数降低。表明钙、硼能够有效控制果实PG、Cx活性,有利于保持细胞壁结构的完整性,从而控制果实流胶病的发生。(5)用0.05g/L、0.07g/L、0.1 g/L的硼砂和05g/L、1.0 g/L、1.5 g/ L的氯化钙处理,发现0.07g/L的硼砂及1.0g/L的氯化钙分别处理的果树病情指数最小,对果实流胶病的防治效果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