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壤微生物类脂物对现代过程的响应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 : 8次 | 上传用户:XPT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类脂物作为生物标志化合物,其结构和组成的改变能够记录环境的变化,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多种沉积载体古环境的重建中。然而,根据“将今论古”的原理,类脂物的环境指示意义必须在现代过程中证实才能应用于恢复古环境变化。现代过程中类脂物对环境温度和降雨等响应的研究是类脂物应用于古环境重建的前提和基础。植物只能在较大时间尺度上才能响应环境的变化,而微生物类脂物的结构和组成变化能够迅速灵敏地记录下生存环境温度等的变化,在第四纪古环境研究中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的地位。土壤作为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一个焦点,其微生物类脂物丰富,容
其他文献
豫西登封、渑池地区中寒武统馒头组二段出露完整,主要由厚层紫红色、褐黄色页岩夹叠层石灰岩、核形石灰岩和鲕粒灰岩组成,其下部灰岩中保存了大量核形石。本文应用“将今论古”
教师在一定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建立的有关教学活动相对稳定的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称为教学模式。刚开始时,流行的教学模式是传授,其主要结构分为讲解、口语、阅读和练习。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完全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局限于教师传授的知识范围内。到了17世纪,自从学校教学中引入其他的教学方法后,开始实施课堂教学体系,为夸美纽斯提出“感知——记忆——理解——判断”的教学模式做了铺垫,在19世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