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运用考古类型学、文化因素分析法,系统整理了新疆伊犁河流域公元前17世纪至公元前后近30余处墓地的墓葬材料。在对青铜时代与铁器时代墓葬及陶器分别进行类型学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科技考古的成果,尝试性的将该地区墓葬作了四期划分。最后简要分析了各期所对应的考古学文化问题。青铜时代墓葬的地面标志主要为土封堆,墓室结构主要有竖穴土坑、竖穴木椁、竖穴石室、石棺四类,陶器主要为圈足或平底的罐。对于铁器时代的墓葬,本文将其分为三组,并分别从地面标志、墓室结构、陶器类型上进行分析。地面标志上一组主要为单石围、双石围、石围石堆、单石堆。二组主要为单石围、双石围、石围石堆、单石堆、双层石堆、土封堆。三组主要为单石围和土封堆。墓室结构上一组主要为竖穴土坑、竖穴偏室、石棺。二组主要为竖穴土坑、竖穴偏室、石棺、竖穴木椁。三组主要为竖穴木椁、竖穴土坑。陶器上一组主要为单耳罐、壶,单耳杯,钵等。二组主要为罐、壶、单耳杯、钵、盆等。三组主要为罐、壶、折腹钵、盆等。结合墓地碳十四测年成果,发现墓地早晚上的差异不仅体现在地面标志、墓室结构而且在陶器上也有反应。故本文尝试性的将伊犁河流域墓葬分为四期。这四期发展变化经历了三种不同的文化主体,即早期的安德罗诺沃文化与中期的索墩布拉克文化及晚期的乌孙文化,其中安德罗诺沃文化没有在这一地区发展演变下去,索顿布拉克文化不是承袭其而来,在乌孙文化中有较多的吸收融合,因此对于新疆伊犁河流域的史前时期的考古学文化不能仅仅单独看作一个考古学文化而是至少经历了以上三种文化的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