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用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实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信用既属于人类道德的范畴,也属于经济范畴和上层建筑。在整个信用体系中,个人信用处于基础地位,它决定着整个信用体系的弹性和扩张性,是经济能否良性循环和自我发展的必要素质。目前,我国的信用秩序混乱、个人信用状况恶化,已经使我国的经济发展支付了巨大的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因此,研究人们在经济活动中选择失信或守信策略的原因,对于探讨如何改善我国的个人信用状况、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个人信用体系、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是一个民族通过长期的历史实践所创造的物质成果、精神形态以及制度、规约、交往方式、生活习俗与语言、思维方式的总和,在群体中代代相传,对个人行为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中国现今社会普遍失信的现象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没有破坏诚信的因素?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地剖析就很有必要。 本文用博弈分析,跨文化比较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个人信用行为的影响,得出的结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不利于商业诚信制度的建设的因素,提出了解决当前社会诚信问题的建议:建立明晰的产权制度,加强对诚实守信道德风尚的宣传教育,建立全国联网的个人信用查询系统,加大媒体对欺诈行为的暴光力度,建立个人破产制度,加大对不诚信行为的惩罚力度,确立独立于其它权力的司法体系,培养公民相应的“契约文明”观念,建立一个民主、廉洁、高效的政府。